已有1條回答
常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是很多孩子還是會膽小內向,這可能是后天環境和教養方式形成的。為了讓孩子更加陽光自信,就要多鼓勵他,引導他多接觸外界事物。給了孩子社交動機后,就能讓他獲得社交本領,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勇敢。
孩子膽小的原因有哪些
1、過度控制。
父母教育過于嚴厲,讓孩子不敢勇于表達自己。這類父母的控制欲很強,一旦失去對孩子的控制父母就會表現的非常焦慮,甚至憤怒。因此他們經常會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借口,做著各種限制孩子行為的事。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旦脫離了父母的控制,反倒會產生各種不適應、焦慮、害怕等情緒。但是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時,比如說“媽媽,我害怕”時,父母反而會過度斥責,以這種方式讓孩子學會堅強,但是這只會孩子膽小,甚至出現抵觸心理。
2、過度保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很多父母心疼寶貝,生怕孩子出點意外,爬高了怕摔,拿東西怕被砸,甚至不允許讓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父母一直嚇唬孩子,讓孩子不敢嘗試新鮮的事物,也不敢主動和同學玩。
但是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冒險家,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孩子經常因為父母的保護,自己沒有經驗,在面對困難時,會害怕失敗,從而感到自卑而害怕挑戰。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變得柔弱、害羞、不敢與人交往,會失去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3、過度自戀。
很多父母常見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要多”,我的就是對的,你的是錯的,所以要按我的來。家長需要孩子服從遵循,因為父母已經設計出一套遵循步驟。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創造出自己的小孩。他們剝奪了孩子自主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的機會和趨利避害的能力,造就了孩子無能、膽小的孩子。
4、父母溺愛
受到溺愛的孩子會更害怕和陌生人相處,更害怕脫離舒適圈,也更害怕別人的批評和否定。所以,孩子偶爾感覺到的挫折和失敗其實更有助于他們的成長。刻意的抹殺挫折和失敗只會讓孩子無法認清自己和現實,出現孩子膽小的情況。
5、見人太少。
家庭環境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性格和氣質,如果孩子的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是比較內向安靜的人,那么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會遺傳這一特質。家庭成員比較喜歡宅在家里,導致家庭社交模式相對窄化,接觸到了人也相對較少,孩子也因此在社會特性上更容易遺傳家族的行為模式。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膽小的問題
首先,對于孩子不要過多苛求并給予更多的鼓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家常便飯,如果對于孩子的錯誤指責過于嚴厲,孩子便會開始懷疑自己,害怕自己犯錯誤。為了避免犯錯,就盡可能做得越少越好,說得越少越好,于是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
其次,放手鍛煉孩子,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現在很多孩子都是溫室里的花朵,一旦離開了大人的保護,就會變得膽小怕事,所以家長們要放手鍛煉孩子,讓他自己處理一些問題,就可以讓孩子膽子變得大一些。
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的事情一手包辦,孩子就會失去獨立的能力。所以我們家長一定要把鍛煉的機會還給孩子,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堅強的毅力,鼓勵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然后,當孩子膽小時,家長不要過于著急,過于斥責。要慢慢引導,告訴孩子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他們都是很樂意和他交朋友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說:你怎么這么膽小,這么沒出息呀!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更加抵觸。
最后,多陪孩子,尤其是父親。母親在教育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則標準,要求孩子順從聽話。相對母親來說,父親更加外向勇敢、果斷,爸爸帶著孩子玩耍的內容一般也更加能鍛煉孩子的膽量。
孩子不敢說話不敢表達怎么辦
幫助孩子結交朋友。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總是有著共同的樂趣和語言,所以我們家長多幫助孩子多結交朋友,孩子能夠漸漸打開心扉。
例如,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到公園,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偶爾帶孩子到游樂場,孩子與小朋友玩的開心,性格也會越來越活潑。在學校的時候,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孩子語言邏輯表達能力會更強。
多用開放式問句,幫助孩子表達。在和內向型孩子聊天時,不要先表達自己的態度。然后詢問孩子的想法,讓出話語權,用開放性的問句,給出孩子選擇的空間,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適當替他表達觀點,重復原話反問:是這樣嗎?做到這點的前提也是父母和孩子心靈相通,互相理解。
不要斥責,多進行鼓勵。很多家長對孩子要求太嚴格,只要有一點小事做不好就開始批評,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心理負擔的堆積會使孩子逐漸變得自卑,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多鼓勵孩子去說,去做,找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先進行鼓勵,不好的地方耐心幫助糾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