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我經常聽到幾位家長在交談中吐槽自己家的孩子:孩子看著聰明為什么上學就笨。其實我覺得這是絕大多數家長都會有的想法,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孩子看著聰明為什么上學就笨:
1.孩子看著聰明≠上學就聰明。這可能就是家長的一種錯覺。為了盡早開發智力,不少父母在孩子上學前就積極地對小孩進行讀寫算訓練,生怕自家孩子比別人落后。
因為這些學業知識并不符合這個年齡孩子的認知特點,即使孩子能靠鸚鵡學舌的方式背下來,但他們并不理解。所以上學以后,這些孩子的成績并不理想,尤其是數學,腦筋總是轉不過彎來。
小學的功課難度并不高,很多內容孩子上學前就接觸過,但學前教育缺乏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和規范性。由于缺乏系統的訓練,教授方法單一,孩子表面上是學會了,其實并沒有真正消化。
2.在家會≠在學校會。首先家長“一對一”地輔導孩子,而老師是“一對幾十”地教孩子。在家里出錯時,有家長幫他指出來,但到了學校,沒有人幫他檢查,直到老師批改才發現錯誤,作業本上的“×”自然就多了。
其次,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老師會以班里大多數學生的平均速度為準,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孩子,而家長總是以自己孩子的速度為準。
有些“慢半拍”的學生,在家總能寫對的字詞,可能會因為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而忙中出錯。還有的孩子,即使勉強跟得上老師的速度,但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檢查,也容易出現差錯。
3.家里的環境和考試的環境不一樣。在家里,孩子要面對爸媽的“盯梢”,在考場,孩子面對的是真實的考查,成績好壞會牽扯到很多東西,而且最終還是要給父母一個交代。所以,考試的緊張一定會超過家里被盯著的緊張。
4.孩子平時積累少,基礎沒打牢,表面會了,實際上并沒掌握核心知識。有些孩子平時學習馬馬虎虎,臨近考試,就突擊復習,有時憑著小聰明還能蒙混過關,但他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所學的知識沒有扎實地印在頭腦里,臨時抱佛腳,反而失去了知識的連續性和全面性,多考幾次就會露出馬腳。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分工不同,兩者互相促進,缺一不可。所以孩子學習,應該是“在學校會,在家才會”,而不是“先在家會,再到學校會”。
所以孩子看著聰明為什么上學就笨這個問題也不必在糾結,家長要多從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上找原因,盡早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看著聰明,在學校也聰明”。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