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撒謊總是能困擾一部分家長,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撒謊行為也進行了教育,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沒有太大的成效,這讓家長們一時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孩子撒謊偷東西是什么心理,更不知道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如何下手了。
孩子撒謊偷東西是什么心理
第一,孩子缺少認識和教育
有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恰當不好的,在他們的認識中,會覺得這只是拿了個東西,只是說了一句不一樣的話,而當父母發現了并給予了懲罰,但是并沒有很明確很清晰地告知孩子這個行為是錯誤的,錯誤在哪里,應該如何做,那孩子依然會持續這樣的行為,沒有太多的改變。
那么在這一部分孩子中,孩子撒謊就是無意而為之,一般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心理活動了。
第二,高壓之下的行為--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些父母在教育中可能會存在高壓狀態,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拿,那個不可以要,而對于孩子來說,他確實有這個需要,這個需要又無法通過正常途徑被滿足,這個時候就可能會出現通過這樣的行為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三,攀比心理
看到同學花錢大手大腳或者同學有的某些“高科技”學習用品,自己也想出風頭,跟同學朋友攀比,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方式建立自己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想以此讓同齡人羨慕自己。
第四,脾氣不好的父母--孩子的自卑心理
由相關的數據研究,在家庭暴力下長大的孩子除了有自卑的心理,還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對家長的懼怕。很多父母因為自身的原因導致夫妻感情不和,事后就會把脾氣撒在孩子身上。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聽話的時候,各種寵愛,一旦孩子有了點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父母就各種嘲諷和打擊,情節嚴重的,還會對孩子下手打罵。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身上不穩定的情緒后,他就不敢隨便對父母透露自己的心聲,即使有時候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說了真話后會更不對,時間久了,就養成了愛撒謊的習慣。
孩子撒謊偷東西家長應該怎么教育
第一,反省自己
當孩子的行為發生反復,父母就需要提高警惕。既然反復說明父母之前并沒有找準真正的原因,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當,有可能只起到了短期效果。所以過了警告期,孩子們就有可能出現問題反復的情況。
第二,通過自己努力來獲得想要的東西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需要滿足過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種思維習慣: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滿足,就會出現“強占”或“私拿”,這是孩子思維的一個誤區。
可以跟孩子約定時間,多長時間可以添置一件玩具,一定要讓孩子從小懂得“克制”和原則的重要性。
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換取“勞動成果”,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滿足需求,是可以用合理的方法來獲得的。
第三,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孩子的說謊往往并不是為了故意傷害他人,父母不要輕易將孩子的說謊行為與品質劃等號,不能因為某一次謊言就給孩子定性,給孩子貼上“小騙子”、“謊話精”、“吹牛大王”等標簽。
這樣做不但對孩子改掉說謊的毛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對孩子的說謊行為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可能會促使他今后更多地說謊。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