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每個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都費盡了心思,都想讓孩子變的懂事聽話,但是當孩子進入叛逆期階段之后,就不愿意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了,那么這個時候對于比較難管的孩子,家長該怎么去做呢?
孩子難管教怎么辦
1、首先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要培育自己的同理心,盡可能從孩子的立場看事物,理解他們可能的感受和體驗。
很多父母都以為不用和孩子多說話,覺得沒有什么意義,實際上你說的所有東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今后也都會成為構成他思維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家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
2、孩子難管教,父母不能再用吼罵、批評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孩子自己也會安靜下來認真聽父母說。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很多。同時感覺到父母真的很重視這個問題,孩子也會把它放在心上,下次一定要改過來。
3、面對孩子已造成事實的錯誤,任何粗暴的指責只會加劇親子間的對立,卻于事無補;還有的父母邊痛斥孩子的不是,邊自己來收拾“殘局”,這都是不可取的。此時我們不妨從教孩子如何能夠最大程度的來采用辦法來彌補他所犯的錯誤。
4、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橋梁那就是溝通,那溝通的前題就前面講到的尊重和平等。溝通建立在平等的前題,那么溝通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雙方的眼睛和眼睛應該在一個平衡線上,而不是一方高高在上,一方像做錯事情的樣子。
5、耐心傾聽孩子。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6、跟孩子講道理。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為什么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原因1:溺愛和縱容。孩子被過度關愛,以及不設限的縱容,導致孩子性格發生了“質”的變化,在長期被寵愛的環境下長大,孩子更容易變得驕縱、任性,對他而言,父母應該聽從自己的,要讓自己聽大人的,那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家長不要一心覺得孩子大了不受管束了,首先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太多不理智的愛了。是這種放縱,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迷失了自我,變得難以管束。
原因2:父母自身修養問題。有些爸媽自身的素養就不高,比如不孝敬老人、不和親友來往、自私、暴躁……這些潛在的“惡習”其實就是孩子學壞的教科書。這些言行,也會將孩子同化,從小就不愿意尊重這樣的父母,更不要說聽他們的話了。
原因3:孩子犯錯當面袒護。孩子雖然小,但也要慢慢的培養他明辨是非的能力,當孩子犯錯時一定要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可是有些家長非常護犢子,孩子犯錯,不僅自己不愿意批評孩子,因此導致孩子難管教。
當旁人想教育一下孩子時,家長的萬能金句隆重上場,他還是個孩子,你讓一讓他唄;他還小,不懂事,別和他一般見識等等。背后有這樣的家長存在,孩子長到多大也不會懂事。只會越來越囂張跋扈,以后步入社會將會吃盡苦頭。
怎么才能讓孩子更懂事
首先,家長不辱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辱罵指責則是很傷害孩子的行為,毫無道理的謾罵指責不僅給孩子樹立了反面“榜樣”,直接影響他對外界的交流方式,還會使孩子的心靈更封閉或更叛逆,十分不利于健康成長。
其次,懂得理解他人。開始理解、體諒大人的良苦用心,而不是無理取鬧,撒潑打滾,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雖然我們不要求孩子可以為我們分擔生活的重擔,但是孩子懂得理解他人,懂得孝順父母,開始有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的想法,對于父母來說就是一種欣慰。
最后,讓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想法。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恨不能幫他們包辦所有的一切,孩子還小時,心智不太成熟,生活上所有的一切都會聽從父母的安排,沒有太多自己的個人想法。
當有一天孩子開始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主見的時候,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想法的時候,那我們的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去傾聽孩子的表達,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