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講規矩,經常是我行我素的表現,不是回答忘了就是覺得麻煩,我們也不要認為給孩子下命令式的事情就是為孩子好,其實這樣往往就會引起孩子的叛逆,也就會讓孩子更加不聽父母的話,那么對于對我行我素的孩子怎么引導呢?
對我行我素的孩子怎么引導
1、教孩子學會負責
父母常對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事實上,孩子并沒有做,分析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做事慢,家長看不過眼幫助完成;二是父母認為孩子小等大了再做不遲,伸手幫忙。孩子這種情形下很容易形成依賴習慣,一旦做不好或被要求苛刻,就抱怨家長抱怨外界環境等,認識不到原因在自己。
父母想要孩子養成好習慣,首要就是帶孩子學會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很主動的要求負責。父母把自己的手放開,引導孩子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為自己負責,吃一塹長一智,孩子慢慢會將壞習慣改掉。
2、讓孩子及時得到你的回應
你都不聽孩子講話,為何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對你言聽計從?年幼的孩子尤其需要來自親人的鼓勵、肯定,和對他們想法的回應。也就會整天將“媽媽”、“爸爸”兩個詞掛在嘴邊,恨不得3分鐘喊一次媽媽。這時候作為既要忙著做飯,還要忙工作的大人來說,難免會有些不耐煩。
但是,這階段正是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所以要盡可能地給孩子及時的回應,而且是真誠的回應。其實,認真地回應一下孩子,孩子可能就滿足了,如果一直敷衍孩子,孩子可能會一直纏著你不放,也依然會我行我素。
3、與孩子做好溝通
而孩子變成我行我素,其實更大的責任還是在家長身上。比如有的家長在平時和孩子缺乏良好溝通,孩子本身也不愛和人交流,最后變得很自我、叛逆;有的家長在家庭中比較注重“民主”,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讓孩子自己決定,不干涉他們的生活,又缺乏正確引導,這使得孩子很自負、膨脹、目中無人。
其實對于一生的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我們不僅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還要適當地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家庭決策的范疇當然不會大幅超出孩子的認知能力,而是控制住合理的范圍之內。簡單說,就是將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讓孩子知道一些,以培養他的參與感。
4、尊重孩子的個性
家庭教育的目標不是要磨滅孩子堅強的意志,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毫無個性,一味順從的人,而是要培養孩子擁有正確的判斷力。所以,科學主動觀察孩子的個性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通過一種科學的方式去確定自己對孩子的判斷和了解是否準確。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