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懂禮貌的人,但是可能是由于孩子害羞,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導致孩子出現不愿意搭理人的情況,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定要了解孩子不搭理人是啥原因,然后在具體解決問題。
孩子不搭理人是啥原因
1、對父母不良情緒的反饋
有時候,需要處理很多復雜情況的父母,在要求孩子時會通過語言傳達出自己的不良情緒。
對這種不良情緒的覺知,對孩子而言不是難事。這個時候的他們,為了防止父母情緒的進一步發展而波及自己,就主動采取不理睬這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來避免可能的傷害。
2、正專注于手頭的事,不希望被打擾
對于父母的話不予理睬,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太專注于手頭正在處理的事情,而沒有對父母的話及時做出反饋。這個時候的父母應該是感覺慶幸的,因為孩子的專注力已經不會被一句突然冒出來的話輕易破壞掉,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了。
3、重復式嘮叨
有些父母喜歡對孩子不停地嘮叨,嘮叨使得他們在教育上的焦慮得到緩解,父母們以為多重復幾遍孩子就可以“長記性”,殊不知父母的嘮叨反倒將孩子推入了超限效應的境地之中,孩子對于父母的嘮叨變得反感、厭煩。
4、講大道理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道理可以信手拈來,幾乎不用打草稿就可以對孩子講出一段長篇大論。但是對于孩子而言,講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并不靠譜,因為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不接地氣的道理也無法得到孩子的回應。
孩子不搭理人咋辦
1、家長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面,都要積極地和人打招呼,熱情的聊上一會兒。這樣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怎么和別人打招呼,怎么和別人聊天了。
很多人在網上很能聊,可生活中,幾乎不和什么人聊天了,在家也說的很少,這樣的生活場景,怎么可能起到榜樣作用。
2、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心態跟孩子溝通
當家長用命令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時,他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其實是:被命令、被控制。當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時候,大腦首先輸出的信息其實是“拒絕”,而不是“行動”。
所以一直命令孩子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和家長去說話。當我們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孩子的語言和孩子對話時,孩子就會愿意和我們說話。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