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就會長期不在孩子身邊,這樣孩子就缺少了媽媽或爸爸的陪伴。要知道孩子的成長也是離不開媽媽的陪伴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陪伴,那么媽媽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影響有什么呢?
媽媽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影響
1、讓孩子產生“自我焦慮”
若是媽媽長期不在孩子身邊,母子之間缺少情感和情緒的連接,孩子也就會陷入強烈的“存在焦慮”。更為可怕的是:童年的“焦慮感”,往往會伴隨著孩子一生。它會誘使孩子陷入“所有人對我都是無意義的,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真實情感”中。
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防線過高,不容易輕易信任別人,不敢對他人托付真心,甚至難以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在社交關系中存在阻礙。
2、產生怨恨心理
如果孩子期盼來自媽媽的愛,但現實總是撲空的話,心理就會遭受挫折。心理學上,挫折會引起攻擊準備狀態及攻擊行為。一旦孩子希望經常撲空,他就會開始憤怒,并把原因歸結于外界,認為都是別人的錯,這樣對他不公平。由于媽媽角色的缺位,孩子更容易把這些歸結在母親身上。
3、影響孩子的學習
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無法得到父母的關心,家庭作業也沒人監督輔導,家里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無法輔導孩子作業,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
因此孩子學習態度也不認真,由于沒人監督,孩子經常逃課曠課,很多留守兒童只讀到初中就讀不下去了,原因就是孩子常年缺乏家庭溫暖和父母的關愛。
媽媽長期不在孩子身邊怎么辦
1、見面時間要固定
為了維護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和誠實守信的形象,媽媽一定要說到做到,固定時間和孩子見面,逢年過節說回來就一定要回來,不能失信與孩子。不能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信中對父母失望,甚至放棄溝通,這樣對教育的可信度是嚴重的打擊。
不過還是建議做媽媽的,能把孩子帶到身邊就盡量讓他們在自己的看護下學習和成長,沒有什么能比及時得到父母反饋更有利的家庭教育了。
2、母子之間談話內容以促進關系為主
在每天有限的親子交流時間里,我們不建議媽媽總是詢問孩子有沒有寫完作業,上學學了什么內容,有沒有聽爺爺奶奶的話這種對孩子來說覺得有壓力的話題,父母應該多關心孩子開不開心,有沒有煩心事跟爸媽傾訴,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說教育孩子不對,而是通過有限的時間來傳達更多的愛給孩子。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