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現在的孩子都生活在沒有煩惱的環境下,自我意識比較強,在家的時候不畏懼父母,在學校不畏懼老師,很不利于管教他。沒有畏懼心的孩子,就無法變的更自律,更有規矩,這其實是每個人身上都需要具備的。
沒有畏懼之心的孩子怎么管教
1、獎賞和賞罰
對孩子管教沒必要打罵,只要在愛的基礎上樹立規矩是可以改動孩子,不過需求有技巧,并且也要有耐心。不論獎賞還是懲罰,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守規矩,而不論家長還是孩子都愿意接受獎賞而不是懲罰。這樣的話,對孩子養成好習慣有很好的效果,也有利于孩子培養畏懼之心。
2、立規矩不能隨意
規矩是為了讓孩子恪守,所以在立規矩的時候應該考慮孩子的年齡特色,不能憑自己的感覺。在立規則的時候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是對他的尊重。也讓他知道規則立了,有獎賞也有賞罰。假如犯錯的時候賞罰起來也有根據,畢竟他自己知道這本身是規矩。
3、表達對孩子的愛
有的時候父母管孩子,但是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行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是愛他的,即便讓他守規則也是因為愛他,但不能因為愛他就不論規矩。
4、建立界限感
有些事情可以逾越,有的事情不可以超越界限,這種界限意識就能夠使沒有畏懼之心的孩子,改善自己的行為,讓家長能擁有充足的權威感。我們一定要學會讓孩子改變這種負面情況,教會孩子了解學習敬畏心,懂得尊重的力量,在孩子面前樹立足夠的權威。
孩子沒有畏懼之心的后果
1、不僅不尊重長輩肆意妄為,還對長輩說話粗魯,并且有點是非不分。有時候把長輩看作是“傭人”一樣使喚。在家里就是個大爺,只要達不到目的,就會耍賴蠻狠對待親人,長大以后也會一直養成這個習慣。
2、無規則意識讓他們長大后受挫,因為他們沒有邊界感,不懂什么是規則、紀律。但偏偏社會是有規則的,是一條無形的網,你不守規則你就成為異類,比如你闖紅燈、插隊這些都是。
3、喪失底線,做人做事應該有底線、有規則、懂自律。但如果這樣的人長期地無視社會規則,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就是規則的中心、制定者,無視規則,最終就會不斷地試道德的底線,一旦嘗到甜頭就會完全拋棄一切,最終走向不歸路。
4、父母溺愛,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味地溺愛包容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價值判斷,因此失去對父母的敬畏之心。孩子們會認為,即使我犯了再大的錯,家長都不會責怪我,都會包容我,隨后孩子在面對父母時就不再產生敬畏,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