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因此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很多行為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所以在平時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長以身作則的家庭教育意義
1、年幼的兒童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對家長有較強的依賴性,家長的影響更為突出。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不一不僅無法實現教育要求也會降低家長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地位。因此,以身作則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則。
2、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中發揮的,但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這也足以說明,對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要給他樹立好榜樣。
3、人的文化程度不同,這是無法實現一致的。但是,培養愛學習的好習慣,卻是能夠實現的。有些父母,雖然也想讓孩子多學點知識,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自己卻不注重學習,所以,要使自己的孩子愛讀書、愛學習,家長本身就要具備愛學習的好品質。這樣,孩子喜歡學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父母以身作則做的不夠好的原因
當我們做了從行為上,往往忽略了這個則,沒有清晰這個則,則做的不夠好的事情,這個則不清晰,我們就不會把我們的行為做的準確,甚至我們有時沒有把這個則的規矩定好,我們這個行為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清晰了則,明白了則,我要求了孩子,但實際上,這個則并不是你內心真正想的,你心口不一,你強調了這個標準,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但我們心口不一的時候,我們內心不真正認同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就不會有力量。我們也就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有些家長經常向孩子妥協,雖然家長已經立了規矩,但是面對哭鬧不休的孩子,很多家長馬上就選擇了妥協。如果家長沒有做到“狠心”一點,孩子就會不把規矩當回事,習慣于用哭鬧的方式“要挾”家長。正是家長的一步步妥協,讓孩子對家里的規矩視若無睹。
家長以身作則的方法
首先父母在制定規則前,一定要與孩子進行溝通,切不可以用成人的角度來全方位的規范孩子。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單純的,是成人世界有所區別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并取得孩子的認同,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則。
其次在孩子習慣培養中,要多鼓勵,如在學習中表現上課聽講,討論積極,認真作業,勤學好問,在生活中遵老愛幼,樂于助人等,家長要通過鼓勵表揚來使孩子樹立信心。多一份鼓勵,多一份希望,或許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然后父母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方面一定要給到孩子做出榜樣,比如同事之間的誤會糾紛,選擇協商解決,握手言和而不是意氣用事;鄰里糾紛,主動讓一步,緩和氣氛,化干戈為玉帛,融洽關系,讓孩子真實的學到如何正確的處理與人之間的關系交往和問題的處理原則!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