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我們做家長的,肯定是想時時刻刻的陪伴著孩子,但是為了生計,還是不得不要外出工作,這樣對孩子的陪伴也就會減少了。那家長若是想要真正的陪伴孩子,就可以合理的去利用自己的時間,然后再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家長怎樣做到真正的陪伴孩子
1、少說多聽
父母要學會少說多聽,品一品孩子的話外音。出現頻次高的相關詞,可能是孩子希望父母關注的“人”或“事”;與父母聊天時反饋少的部分,也許是孩子不感興趣或排斥的內容。
孩子的表情舉止可反映其內心所想。尤其是眼神,眼神躲避多半是心虛,眼神游離可能是分心不感興趣,不停眨眼可能是在思考或是過度緊張。而且這樣在陪伴中,也要做好和孩子的互動。
2、學會“共情”
共情就是要有同理心,感受對方的感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傾聽、接納和幫助。父母要掌握孩子正常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同時,也教會孩子,能夠理解你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對孩子隱藏自己的情緒,要讓他明白你的感受。如果有什么困難或心情不好的時候,別瞞著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什么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情緒,遇到了負面情緒如何應對,相應的也更容易培養出同理心。這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互動、溝通才更加的有效,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
3、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
對于孩子的學習,我們很多家長都以旁觀者的身份游離在外。有一天孩子突然長大了,這應該非常遺憾吧。更加遺憾的是,我們身為旁觀者,卻做不到旁觀者清。
理由無非是我們平時工作都忙,沒時間管到他。所謂參與,并不是說孩子做什么,我們就陪他做什么,甚至幫助他完成本該獨立完成的任務,那就更不可取了。
參與孩子的成長本質還是在于交流,比如我每天都會在睡覺之前花5分鐘左右跟孩子回顧一天的經歷,指出表現不好的點予以糾正,表現好的鼓勵繼續保持。他分享的趣事我和他一起開懷大笑,他傾訴的小別扭我和他一起憤懣不平。而這樣才是做到真正的陪伴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才是較好的。
家長為什么要陪伴孩子
1、陪伴,教會孩子獨立
真正的陪伴,是心靈上的滋養,精神上的支撐,是孩子受挫時,你的力挺,是孩子習得知識,學會技能時,你發自內心的喜悅和鼓勵,是孩子誤入歧途時,你尋找并帶TA回家。
卻唯獨不是,生活中的大包大攬。成長是孩子的一場獨立探索,這個過程,父母只是參與者,而非替代者,或主導者。終有一天,孩子會獨立,父母要放手,從什么時候,哪件事上,父母可以試著教會孩子獨立,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和自由。
2、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會更加順利
對于孩子來說,一個家庭的健全,不單單有爸爸媽媽就足夠了。比起媽媽,小孩子會更害怕爸爸,在爸爸的管教下,孩子會更用心,更認真。
長大后也會是這樣,人生也自然會少走許多彎路。而在媽媽的關懷下,孩子更懂得感恩,像媽媽一樣處理事情,提高情商,人生更順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