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大部分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帶孩子去一趟超市,結賬后發現,他手里拿著沒有付款的小玩具。或者是去公園玩,等到回家時,孩子的兜里有其他小伙伴的玩具等等。小朋友這樣偷拿東西,家長都會很擔心害怕,那么此時就要做好正確教育,引導孩子改正不良行為。
小朋友偷拿東西怎么正確教育
1、理解孩子
孩子對于沒有見過的,或者是喜歡的東西,肯定會有十足的興趣。當成人見到心儀的物品時都想買回家,更何況孩子,只是孩子不懂得自己應該用什么樣的正確方式得到,是買還是借。他沒有這個意識,他只知道我喜歡就要拿回來,不管別人是否同意。所以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屬于正常的心理范圍。
2、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概念
平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走他們的東西,必須還回去,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同樣,孩子的東西我們一樣需要尊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我們也不能隨意地拿取。孩子恰恰是透過我們對他的物品的尊重來體驗到尊重感、界限感,進而才能夠去尊重別人的東西,不拿別人的東西。
3、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
小朋友偷拿東西不能表明他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如果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愿,變成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4、父母要引導孩子對錯誤進行彌補
當孩子為錯誤所付出的代價過小時,孩子很有可能會認為這種錯誤行為的代價成本較低。那么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孩子很有可能還會再犯,所以家長們有必要讓孩子承擔錯誤行為后的后果,并且引導他進行彌補。
小朋友偷拿東西家長的錯誤做法
1、給孩子貼標簽
一看到孩子“偷”東西,家長立刻就炸了,直接認為孩子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對孩子痛斥一頓,甚至還上價值觀,將孩子貶低的一無是處。
過激的反應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讓孩子默認為自己就是“小偷”,自尊心受到打擊。更可怕的是,一旦孩子認同了“偷”的標簽,他以后很容易繼續發生偷東西的行為,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子的人,做出這種行為也是正常的。
2、斥責打罵、讓外人參與教育孩子
孩子長大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他不愿意讓不好的行為被更多人知道。如果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朋友親戚來參與責罵孩子,這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如果外人對孩子錯誤行為進行轉述,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也會讓小朋友偷拿東西的現象更加嚴重。
小朋友偷拿東西的原因
1、缺乏“物權意識”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物權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別人的。在他們的腦海中,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并沒有別的意思。
2、父母不好的示范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其實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有些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總覺得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亂拿亂用孩子的東西。
當家中有朋友到訪時,還要強行逼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進行分享,這就讓孩子沒有物權的概念,逐漸形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