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上課講話做小動作是注意力不不夠集中的表現,也是屬于正常的年齡特點。家長可以認真觀察自己家的孩子課堂表現和平時表現,根據孩子的喜好來解決孩子上課講話做小動作怎么辦的問題。
孩子上課講話做小動作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知道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是不一樣的。因此家長和老師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時間不宜太長。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注意力的穩定性持續時間為:5--6歲時,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7--10歲時,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鐘;10--12歲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約為25--30分鐘;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
所以學習一段時間后,應讓孩子放松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勞了就讓他們動一動,喝點水,吃點東西,切忌一天到晚強迫孩子坐著一動不動,越是這樣,孩子就越不專心。
爸媽可以利用業余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聽。或是,用手機播放一些孩子故事給孩子聽。然后,讓孩子來復述故事梗概。小孩子只有注意力很集中,認真聽過故事,他才能夠復述出故事來。這種聽力訓練,對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聽課很有幫助。
小孩子在課堂上搞小動作,既影響自己學習,又容易給他人帶來干擾,于人于己都不利。家長可以嘗試按照上面的訓練方式,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幫助孩子改掉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的壞習慣。
平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爭取在房間內為孩子留出一塊自己的空間,避免用鮮艷強烈的色調裝飾,保持房間儉樸整潔。把書桌擺放在空空的墻下,使它遠離干擾,這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最后,孩子的習慣培養很重要,所以對于在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的孩子,我們家長應和老師良好的進行溝通后,盡量能讓老師給安排在最前排。這樣對于孩子的亂動會出現約束性和監督性,并且當慢慢形成習慣后,就會減少孩子上課亂動現象。
孩子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的原因是什么
這是孩子的心理特點從心理上講,他們年齡小,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在發展之中。科學研究證明:7-10歲的孩子有意注意可以連續集中20分鐘左右,10一11歲的孩子在25分鐘左右,12歲以后在30分鐘左右。
低年級孩子的意志較薄弱,學習目的性不明確,自制力也較差,不能約束自己把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于教師的講課內容。
因此常常會搞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甚至對教學有影響的小動作,這似乎在情理之中。坐立不安,不斷地跑動、玩耍,說個不停等,這是許多學齡前孩子共有的特征。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