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小孩,由于天性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多時候會做出一些不符合規范的事情。比如亂扔東西,搶小朋友的玩具。這些錯誤的行為當然需要糾正。但很多父母發現,孩子的有些毛病太過根深蒂固,雖然改的快但還是會屢錯屢犯。
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問題
1、不要呵斥孩子,要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幫助孩子分析錯誤行為的原因,告訴孩子錯誤行為的后果。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悔過,主動改正錯誤,用白話說就是心服口服。
2、讓孩子知道正確的做法,也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之后要承擔后果。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有心里壓力,覺得自己犯過錯誤,從此就是壞孩子了。你到孩子正確的改正錯誤,鼓勵孩子,要勇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以后做更優秀的孩子。
3、家長要一言傳身教,率先垂范來影響孩子!因為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要以自己正確的行為規范,為孩子樹立判斷標準,讓孩子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4、也要建立明確的行為規范,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對錯觀。并且要不斷地去糾正規范孩子的日常行為。慢慢地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如果出現了錯誤,首先要耐心糾正,其次要說明道理。讓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習慣和有錯就改的習慣。
5、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他用沉默或者對抗的方式來表示對父母的抗拒,那么,父母要想辦法幫孩子除去心理障礙,讓他重新信任自己。因為父母只有真誠地對待孩子,和孩子親近,孩子才會敞開心扉,家長所說的話他才能聽得進去。
6、想要避免孩子做出一些危險,甚至會傷害到他人的行為,家長們平時就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意識教育,明白什么叫做“危險”這一概念。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危險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會傷害到別人的。
孩子喜歡偷拿別人東西怎么教育
方法1:平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走他們的東西,必須還回去,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同樣,孩子的東西我們一樣需要尊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我們也不能隨意地拿取。
方法2:情境教育,提高抵抗誘惑的能力。一般來說抵制誘惑能力差的孩子,它的根源在于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主意思,見異思遷等不良的心理素質。這時候,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提高自控能力。
方法3:建議父母帶著孩子一同去返還物品,一是避免孩子獨自面對未知的局勢;二是告訴他犯錯了沒關系,改過來就好了,媽媽會陪你面對的;三是示范給孩子看如何返還物品并真誠道歉。只有父母一步步親自示范和引導孩子,才能真正教育好他,從根本上防止孩子出現類似行為。
方法4: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告誡孩子,孩子行為對錯,父母的價值觀會給孩子提供標準,所以給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很重要。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哪怕是一針一線,也不應該拿別人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用同理心能幫助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孩子愛說臟話怎么教育
第一、孩子說了臟話,家長老師一定要一分為二來看問題,一味地教訓孩子不要說,可能會掩蓋問題的本質。內心壓抑的孩子,如果心里不舒服,通過說臟話的方式發泄了出來,可能比那些通過傷害別人來發泄要好。
第二、有素質的家長,才能教育出有素質的孩子。想要讓孩子不學著講臟話,首先要找到的就是他學習的源頭,從大人自身做起。而當孩子不是和父母學到的,而是和同齡的小朋友、路上聽到的講臟話的人、電視還有電影中學到臟話的時候,父母應注意及時阻止孩子為了好玩而學習。
第三、當孩子罵人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懲罰,但并不是打罵孩子,可以給孩子說如果他又罵人了,那今天做飯就沒有他愛吃的什么什么東西,或者是孩子在罵人就不給他買什么什么玩具。當孩子不罵人的時候要對孩子進行表揚,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樣的做飯是對的,什么樣的是錯的。
第四、家長也要培養孩子謙虛謹慎的好品格,不驕傲自滿,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讓他們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絕不拿他人的過失或不幸做笑料。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