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孩子學習時很努力,下課后還在做練習題,但成績依然沒有起色,那么孩子就容易收到打擊,對學習沒有了信心。有的孩子想好好學,但是找不到高效的學習方法,總是學不好,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要找到原因,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孩子想好好學卻學不好怎么辦
第一、幫助孩子建立學習自信。父母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只會選擇一味地責罵或者是抱怨,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這些話語會傷害孩子,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我們一定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尋找孩子在學習上的優點,然后把這個優點放大,讓他知道自己的學習并不差,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第二、引導孩子安排自己學習。由于每個孩子自身的差異,在學習上也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狀態。所以我們不能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做這做那,而是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去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比如:每天回到家寫作業,要讓孩子去規劃:是先寫數學還是先寫語文?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只有當他遇到問題時才會去想解決的辦法。反之如果父母都以逸待勞,幫孩子把所有障礙都清除掉,那孩子的學習無疑就是父母的事情了。
第三、堅持積累。孩子想好好學卻學不好,是因為成績的提升靠的不是一次偶然“對胃口”的考試,也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體驗,而是靠著日復一日的積累與總結,才能在慢慢地量變后引發質變。
學習是一個積沙成塔的過程,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對于學習往往是缺乏耐心的,所以平時堅持從一點一滴的細節做起,是提升成績的重要方法。
第四、學會反思自己。孩子學不好,作為家長也要反思一下,不要把責任全部推倒孩子的身上,埋怨孩子學習不努力,自己是否平時關心過孩子的學習,輔導過孩子的作業,主動和班主任老師溝通過,家長多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才是應該做的事情。
孩子學不好的原因
原因1:專注力不夠,容易走神。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大考驗。一堂課的授課時間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這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有難度的事情。其他孩子的一個小動作、窗外飛過一個小鳥都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引起孩子轉移注意力。而當孩子再次緩過神來聽課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老師講課的重點內容。
原因2:學習不走心。同樣的老師在同樣的時間教授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孩子接收到的知識程度會完全不同。深入理解的孩子會吸收的更快,而那些專注于表象的孩子很有可能只是面對著黑板和老師的背影而已,對于老師傳授的知識基本上就是左耳進右耳出。
孩子缺乏耐心怎么辦
1、父母要做好典范
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向父母學習而來的,家長要耐心敦促孩子靜下心學習,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只要孩子出現浮躁情緒,家長就要去他學會克制并且堅持做好自己的事。
2、嚴格要求
家長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孩子“約法三章”。若是孩子表現良好,適當給予他獎勵;若是孩子做得不好,家長要及時提醒孩子并嚴格執行要求。
3、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會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持續投入。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些游戲拼圖或使他感興趣的玩具,讓孩子能夠安靜坐下來體驗耐心所帶來的成就感。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