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經常有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寫作業小動作太多,最常見的就是摳手,如果課桌上找到讓他感興趣的是東西,那就會墨跡一番。那么孩子做作業時總愛摳手怎么辦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孩子做作業時總愛摳手怎么辦
1、正確使用管教語言
相信有句話家長們從小聽到大,并且有了孩子之后還會給孩子說,那就是:“不要玩橡皮!不要摳手!不要……!”。這些話有個共同點“不要”,問題的重點就在這個“不要”上。
科學研究表明,像人的大腦對“不要”、“別”這些詞反映漠然,因為這些詞比較抽象,大腦接受后沒有具體的事物。比如,耳朵聽到“不要玩手機”實際上大腦接收的指令是“玩手機”。
對于大人來講正確的行使這些指令都困難,何況孩子呢?所以當孩子聽到“別摳手”他聽到的是“摳手”,“亂跑”,因此當孩子小動作來了的時候,說這些毫無用處,反而是在暗示鼓勵他做手底下的事。
其實孩子做小動作的時候,你只要溫柔的對孩子說一句話“來,快點寫”就夠了,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一定要溫柔,且內心要充滿對孩子的信任。
看似簡答的一句話,孩子體會到的是你對他的愛和信任,只有你發自內心信任孩子能夠寫好作業,孩子才能信任自己,他才能愉快的去寫作業,他才能對作業興奮起來。
切記千萬別說“來,快點寫,你怎么還不寫!”類似的話,這句話粗暴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孩子聽了自然沒好氣。因此溫柔的一句“來,快點寫”勝過一切,一定別忘了注視著孩子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傳遞愛的窗戶。
2、不要阻止孩子,嘗試去理解和包容
上面我說過,孩子的這些壞習慣來源于內心的情緒,如果我們每次都訓斥孩子,那么就會讓孩子更加依賴這種行為。
所以,我們首先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且充滿安全感的氛圍,讓孩子意識到,在父母的身邊是安全的,然后孩子就會慢慢放松下來。
同時我們不要太過嚴苛地制止孩子摳手指或是咬指甲的行為,而是以此為提示,如果孩子再次出現這種現象,作為家長,我們心里要清楚:孩子現在的情緒狀態發生了起伏。
緊接著,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感覺,以及他在恐懼、擔心什么事情,并且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包容。
比如,孩子因為沒有考好而焦慮,那么我們不要急著去質問或者譴責。家長可以嘗試這么說:“誰都會有失敗的時候,不要總盯著這個結果,讓媽媽/爸爸幫你一起找到失敗的原因好嗎?”
3、找到情緒宣泄的替代品
如果孩子摳手指是為了緩解情緒,那么我們何不如試著幫助孩子找到替代品呢?每個人都是有負面情緒的,我們很難控制它們不會產生,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找到宣泄情緒最合理的方式。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戶外運動。記得之前有一位家長,每次孩子情緒不穩定,出現憤怒、焦慮等現象的時候,都會帶孩子去跑步。
跑步是一個很好的宣泄情緒的方式,因為在跑步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帶來愉悅感。或者是通過聊天、溝通的方式,幫助孩子緩解負面情緒。
孩子是不善于表達的,所以家長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安撫一下孩子。我們要明白的是,戒掉一個壞習慣很難,但是家長只需要幫助孩子培養另一個新的習慣,就可以幫助孩子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家長要多一點耐心,首先做到保證自己的情緒是平穩的,不然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
小學生做作業五大不良習慣,你家孩子有嗎?
第一,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雖然有些孩子聲稱自己眼睛不看,但是可想而知這種做作業的方式效率極低。與這個類似的,還有孩子邊聽音樂邊做作業。
第二,邊玩邊做作業。孩子不能持續一段時間連續學習,需要玩一會才能保證接下來短時間的做作業。這樣的反反復復,孩子容易在原來就時間不長的學習中惦記著玩。
第三,做作業時發呆。這在孩子做作業時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也是不少家長最頭疼的,雖然孩子長時間的在書桌旁,但是心思卻不知道飄到了哪里。
第四,有些孩子回家后,先要玩一會,才肯做作業。這樣一來做完作業就很晚了。
第五,邊吃東西邊做作業。這一點其實家長也有責任,有時媽媽會隔一會進房間看看孩子在干什么,順便送一些零食或水果給孩子。孩子在這個時候,肯定要分散些注意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