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上初一的孩子正是叛逆期,情緒不穩定,可能會出現父母一說就發脾氣的情況。那么當初一孩子父母一說就發脾氣怎么辦?這個時候需要家長耐心一點,千萬不要暴力教育。不要覺得自己是父母有特權,要把孩子當朋友對待,好好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初一孩子父母一說就發脾氣怎么辦
1、溝通問題就事論事,使用非暴力溝通
在和孩子溝通一些問題時,不少家長一開始還能比較理智,可是說著說著,就容易被情緒控制了。結果,想說的話沒說完,反而先和孩子吵了起來。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沒考好,害怕被批評,便撒謊說考試結果還沒出來。結果你從老師口中得知,孩子這次考得并不好。
此時,你可以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立刻拆穿了孩子的謊言,氣憤地說:“你看看你,考試沒考好也就罷了,居然還學會撒謊了!就你這樣子,別說上大學了,恐怕連考上高中都難……”
一種是使用非暴力溝通,分為4步:
說出你看到的事實:寶貝,剛才你們老師找我談話了,原來關于考試成績,你并沒有和我說實話。
說出你的感受:我感到有些難過,因為我很重視你的品德培養。我感到很疑惑,你為什么沒有和我說真話?是因為你對自己比較失望,還是怕我會罵你呢?
說出你的需求:媽媽很愛你,也希望你能和媽媽親密無間,有任何問題,都愿意和媽媽傾訴。
說出具體的請求:媽媽希望,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時,你可以坦誠地和媽媽溝通。如果你無法當面告訴媽媽,可以給媽媽發信息,或者留紙條。
很顯然,第一種做法會引發爭吵,而第二種方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平和的、坦誠的溝通方式,可以讓雙方就事論事,避免因為情緒破壞了親子關系。
2、下達指令簡單明了,具體到行動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往往抓不住重點,東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想讓孩子做什么,孩子又怎么可能執行到位呢?
比如,你看到孩子寫作業拖拉,就會忍不住嘮叨,不是夸獎隔壁的小明一早就寫完作業了,都不用家長操心;就是指責孩子寫作業時東張西望;不是責備孩子書桌上放了太多沒用的東西,容易讓人分心;就是批評孩子不該在寫作業時喝水、上廁所。
你說得是舒服了,這是這么顧左右而言他,嘮嘮叨叨,孩子卻聽得一臉懵,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么,難怪會感到不耐煩。
所以,我們要注意,下達的指令要簡單明了,讓孩子有一個清晰的方向。比如作業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等。
3、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調整溝通方式
有時候,盡管家長掌握了一些溝通方法,可一看到孩子,就容易把這些方法都拋之腦后,嘮嘮叨叨說個沒完,這是非常危險的。
怎么知道自己在嘮叨呢?不用學習什么高深的技巧,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表現得很不耐煩,那就意味著你需要調整溝通方式了。
比如,一看到你說話時,孩子總是心不在焉:不是扯自己的衣服、頭發,就是玩自己的手指,要么就是眼神空洞的看向別處。
而當你向孩子提問時,發現孩子不愿意開口交流,又或者雖讓回答你了,可是語氣有了明顯的變化。
這些變化,就是信號,提醒你需要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又喋喋不休了。然后,及時打住,避免觸發孩子的超限臨界點,引起超限效應。
“和孩子說話時,孩子為什么總是表現得很不耐煩?”對于這個問題,相信你現在已經了解了,是因為——超限效應。
想要避免超限效應,需要注意三點:首先,溝通時要就事論事,使用非暴力溝通;其次,下達指令要簡單明了,具體到行動;最后,要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調整溝通方式。
嘮叨會讓孩子變得不耐煩,讓溝通變得更困難
其實,嘮叨導致不耐煩,是有一種心理原因的,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超限,顧名思義,就是“超過了某種極限”。
在心理學上,超限效應是指,當我們接收到的東西超過了心理能承受的極限時,內心就會產生不耐煩或逆反的情緒。
究其本源,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超限效應,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是身體為了保護我們的身心狀態,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超限效應雖然不可消失,但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需要一定的引發條件。了解這些條件,對我們的溝通至關重要。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