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放假孩子長時間在家,考驗著家長的教育智慧。通常情況下,家長看到孩子做他們不樂見的事情時,往往習慣進行批評和說教。孩子的許多狀態都需要我們去管教,但如何管教才不會適得其反呢?
家長在假期怎么管理孩子
一、維護家庭和諧,要做到3不管
有一種“掌控型”父母”。他們會對孩子過度干預、過度保護、過高期望,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性,甚至還會延伸至成年階段。比如現在常聽的媽寶,許多就是因為“掌控型”造成的。
所以,作為父母,要學會及時放手。假期想要家庭和諧,家長請留意,不要多管下面這3件事:
1、孩子分內的事,不管!
什么是孩子分內的事?比如吃飯、穿衣、個人衛生、整理床鋪等,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事,就是孩子分內的事。有的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無巨細面面俱到,什么都辦孩子做。
這樣一來,不僅沒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還把親子關系搞得很緊張。雖然表面上是愛孩子,但這樣的本質卻是以愛為名的牢籠。應該適當放手,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畢竟,獨立,也是成長的必修課。
2、孩子愛好的事,不管!
有人問,被父母壓制是什么感受?有個回答很扎心:“我就像一個被拘束在模型里的標本,困在框里,飛不出去,也找不到自我。”
許多人可能對此也深有體會:小時候盼著假期出去運動奔跑,卻被父母要求家里寫作業;本來計劃想用攢下的壓歲錢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卻被父母要求照他們所期盼的去安排,不能自己支配……然后,一個假期下來,孩子想干的事一件沒做,心里滿是委屈和不甘。
所以,假期不妨讓孩子自行安排,去做一些他自己喜歡的事。哪怕是聽聽音樂、唱唱歌、撒撒歡都行。這不是放縱,而是讓孩子享受原本就屬于他的假期。
3、孩子能做主的事,不管!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無論什么事情:“我媽說不行”“回去問問我媽”“聽我媽說”……
一聽這話就讓人覺得很沒主見,為什么會這樣呢?假期里孩子本來想先寫完今天的理科作業后看會兒課外書的,家長說不行,少看點課外書,不如做套卷子。孩子想看會兒紀錄片,家長說可別,這對你分數提升又沒用。
這些本應是孩子能做主的事,卻被父母強加了自己的意志。于是,一味地打壓,迫使孩子妥協,讓孩子喪失了主見,變成了大家覺得不夠獨立自主的“媽寶”。
在安全的前提下,有些事讓孩子自己說了算,也可以培養孩子健全獨立的人格,人只有自由了,才會對生活充滿期待。
二、管好這7件事,助孩子彎道超車
看到這里,有的家長可能在想:不管孩子,才是假期最明智的選擇嗎?當然不是,如果你想讓孩子“彎道超車”,那以下這7件事,一定要好好管。管好了,孩子開學說不定還能驚艷逆襲。
1、管好孩子的作息規律
一放假,孩子們肯定要睡懶覺,把覺補足了再玩個痛快。這本無可厚非,但家長們要把握好度,及時幫孩子把作息調過來。最好是放假一周后,讓孩子恢復早起早睡。
健康的作息規律依然是孩子需要堅持的好習慣。
2、管好孩子的學習習慣
假期里,孩子容易懈怠,貪玩成癮,把學習拋諸腦后。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不如先跟孩子一起約定好假期學習目標,及時幫孩子制定一份假期學習計劃并監督他們按照計劃完成必要的作業和復習、預習;時間上可以留有空閑,但每天都要及時跟進完成。
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孩子適應了,就可以慢慢自主學習了。
3、管好孩子的電子娛樂
玩手機、打游戲、刷短視頻,這種“短頻快”的電子娛樂充滿新鮮刺激,容易讓孩子沉迷上癮,無意識到不愿思考,跟風享樂,被碎片化信息淹沒,再也沒了自己的判斷。
所以,在電子娛樂這里,家長不僅要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而且還要要親身陪伴好孩子,比如帶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像外出公園散步,去圖書館之類的。家長以身作則,才能對孩子有足夠的說服力。
4、培養孩子的假期目標感
有目標,有動力,有路徑,人會在良性循環中不斷進步;無目標,無動力,無計劃,人會在安逸中不自覺地下滑。不想荒廢整個假期,我們就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目標感。一天要完成哪些事,本周要讀完幾本書,假期結束要實現什么。每一項都要具體明確,再搭配上計劃表,落實到真正的行動上。
如此,你和孩子才能擁有一個充實而又有收獲的假期。
5、管好孩子的戶外運動
也有科學研究證明,當人在運動時,大腦的供血量增加,記憶力和反應力會隨之提升。也就是說,運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還能提升他們的智力和思考力。平常在學校,孩子們都基本都局限在小小的教室里,所以,假期就應該讓孩子去戶外運動,親近自然,放松大腦。
多運動,多出門,室外的陽光,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6、教會孩子承擔家務勞動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勞動在智育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都說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其中勞育必不可少。澆花除草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力,下廚做飯可以鍛煉孩子的條理性,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假期里,家長應分配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家務,比如讓孩子幫忙洗碗、擇菜;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獨立能力。
7、幫孩子管好內在情緒
有的孩子精神十足,樂觀積極,有的孩子卻蔫頭耷腦。出現這些原因,本質上就是因為孩子的內在能量不夠。好的父母,會給孩子能量和支持,把孩子培養成內心豐盈且強大的人。
假期是孩子休養生息的好時機,我們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幫孩子補足內心的能量。身為家長,我們應該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和肯定,少一點批評和指責,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并且,多些溝通和關懷。
假期與孩子和諧相處,請記住這三句話
1、控制好情緒多
情緒穩定的父母是跟孩子好好相處的前提。很多父母跟孩子之所以雞飛狗跳,都是因為父母情緒先崩了,不是發火,就是斥責,這樣的情緒激烈之下,不跟孩子發生矛盾才怪。
這個假期,我跟孩子沒有發生口角和矛盾,并不是因為孩子有多自律,而是我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情緒。
比如說早上不起床,我也不發火,也不吵,只是間隔個20分鐘去推一下他,輕聲問一句:要不要起床。前三四次,孩子一般都會說:等一會。
反正叫不起時,千萬不能發火,多去叫幾次,還有一個要點就是“只問一句要不要起床”,其它不多說一句。
同理,這樣的情緒控制也適用于孩子不寫作業時。有個特別關鍵的點就是父母只負責提醒,但不要嘮叨,更不要發火或者爆發“戰爭”。
親子關系和諧,是促成孩子積極上進的第一步。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呵護,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最重要的就是以耐心和寬容之心來換孩子的感恩與懂事,這樣的親子關系才是良性向上循環。
2、多看孩子的優點
父母有個很有意思刻板思維:孩子都是別人家的乖。看自家孩子,總是盯著孩子不學習、不自律、不努力的缺點,卻對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自動忽略。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閃光點。要是拿孩子的短處跟別家孩子的長處對比,就會心理失衡,進而把怨氣無意識的投射到孩子身上,因而會“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想法。
只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才能看到孩子身上更多的優點。這時孩子不僅會感受到父母的肯定,自驅力和自信心也會增強。
要知道,沒有孩子不希望自己變得更優秀,只是缺少了肯定,而干脆就逃避和擺爛了。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被欣賞、被肯定、被尊重。懂得尊重孩子和欣賞孩子的父母,也會變得更優秀和通透。
3、多想孩子做得好的時候
人們往往對身邊的好視而不見,而對旁人的一點好而念念不忘。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因為愛得深,所以要求也會很高。這就導致,很多時候父母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只盯著學習成績,只盯著作業寫了多少?書讀了多少?
眼里只是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而看不見孩子做得好的時候。這種選擇性忽略,也會讓孩子慢慢變得沉默,跟父母有了隔閡,心里有話也不愿意講出來。
不是孩子不愿意傾訴,而是講出來后不僅得不到認可,面對的要么是父母的說教,要么是指責,而根本沒有與孩子共情,更沒有站在孩子的位置上換位思考。
歸根結底,還是父母“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的愿望太強烈,過于焦慮時,就只能看見孩子的不足,而對孩子的優秀選擇性忽略。
有時,父母的一個認可或肯定的眼神,會給孩子莫大的鼓舞與溫暖。當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并用欣賞和鼓勵的態度對待孩子時,才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孩子慢慢才能從消極擺爛有自驅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