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有耐心,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想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時候,自己是什么心態,這種同理心是應該有的。急躁的灌輸教育其實和暴力沒有區別,只會傷害孩子而起不到任何作用。下面幾種教育方法家長要知道。
家長怎么教育孩子
第一,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父母要做到。你不能說要孩子不耍手機,而你回到家里手機沒有離過手,不是刷朋友圈就是聊微信,或者是打游戲。這對孩子根本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說,要求孩子說話文明,你就不能平時隨時隨地的爆粗口,這也對孩子會形成無形的影響的。
第二,對孩子做的好的方面,要及時的加以肯定。有的家長就是那種求全責備型的家長,孩子通過努力,已經達到他的目標了,他不但不表揚,馬上提出下一個目標,讓孩子感覺到沒有成就感,這樣做是很不好的。
我們做家長的,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都要大肆表揚。讓孩子在表揚中不斷前進。
第三,寬嚴適度。對孩子的要求,既不能過寬松,也不能過嚴厲。這個度一定要把好。太寬松了,那就是對孩子的防放任自流;太嚴厲苛刻了,那孩子就沒有成就感,以后他就失去了上進的動力。
第四,要學會蹲下身子與孩子說話。不要老是高高在上,頤氣指使般似的。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對話,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從而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然后采取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家長教育孩子時要避免哪些問題
1、杜絕打孩子。在父母的拳頭之下,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被打得一敗涂地,容易讓孩子認為我已經這樣,那我就繼續這樣吧,通俗點就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且在父母長期的熏染下,孩子在與小朋友發生矛盾時,會認為只有武力才能解決問題,會有暴力傾向。
2、父母的嘮叨。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會因為我摔壞一個碗、一個杯子這些事情,然后進行長篇大論,大道理一堆接一堆,其實在聽她說的時候我已經形成了自我屏蔽模式,然后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這種狀態,在以后的生活中摔碗現象反而在逐步增加,我記得我媽媽就因為這事,買了很多很多的碗。其實父母的反復嘮叨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3、父母的爭吵。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會讓孩子認為,造成如此局面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從而內心十分自責。大人的激烈言行,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害怕、悲傷、無助等情緒,會對家庭缺乏安全感。
4、父母的挖苦、諷刺??吹胶⒆拥某煽儐危瑡寢屨f了一句“你如果能學好,就沒有學不好的了”,父母這些錯誤行為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趕上去的信心。長期的處于壓抑狀態,會產生厭學的心理。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與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很多時候,孩子不愿意按照家長布置安排的計劃完成,并不是孩子不想聽你的話,只是他不想完成你一廂情愿制定的計劃。
在孩子眼里,自己好不容易上了一天課,回來還要辛苦寫作業,只能“軟抵抗磨洋工”。
如果遇到這樣的孩子,家長們應該和孩子提前商量溝通好,如果你覺得作業多,我們可以適當減少,爭取達到雙贏的結果。
2、適當給予表揚鼓勵
還有一點很重要,只要孩子按計劃完成了家長布置的任務,一定要言之有物地表揚,多多鼓勵孩子。如果孩子超額完成任務,家長可以給予孩子物質上的獎勵。
表揚一定要“落到實處”,“你真棒”顯然太空洞,一般建議這樣說,“你今天把這個作業按計劃完成了,表現真好!”
如果孩子超額完成任務,獎勵一些孩子平時掛在嘴邊,想要卻一直沒買的物品,悄悄買好送給孩子,下次做課外作業才不會故意磨蹭。只有形成良性互動,孩子們才會更積極,家長們才會更省心。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