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喜歡打人,家長想想是不是自己和家人相處是不是也是交流少動手多,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不是也是打罵的教育方式?如果是的話先自己反省。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能看到大人的影子,不要一味指責孩子。
孩子老是動手打人怎么教育
1、作為父母,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一些家長一看就自己孩子在和小朋友動手,就馬上呵斥孩子。這是非常不好的。家長應該問清楚什么事情,什么原因。孩子有可能是在自我防御,孩子有可能是欺負別人。父母要幫助孩子辨別這兩類情況,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示范。
孩子在父母的示范下,才知道自己以后該怎么做。但是往往看到孩子直接糾纏的時候,父母都是心氣比較急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2、幫助孩子找到好的環境,降低負面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現在的父母都是想把孩子送去重點學校,優秀排名的學校讀書。除了讓孩子收獲好成績,還想讓孩子結交志同道合的好伙伴。
小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如果周圍的一個孩子打人了,可能是受其他人的影響。也許孩子周圍存在著愛打人的小孩,才模仿著學會了打人。父母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道路上,需要為孩子找到健康的生活環境。
3、教給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法。
孩子在打人的時候其實是在發泄情緒。作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表達情緒的正確方法。孩子知道了正確的方法,才會做正確的示范。
比如:孩子在學校被搶了玩具,媽媽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
比如:孩子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小朋友不愿意,媽媽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
比如:孩子被同學欺負了,孩子被挨打了,媽媽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
家長的指引會帶給孩子正確的方向,孩子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將決定他以后怎么走。父母的指引著孩子前進的方向。孩子就像一棵小樹,小時候長彎的時候,家長及時給他扶正,他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父母的意義和價值。
4、適當懲戒,樹立規則意識。
孩子需要明白:社會有社會的規則,學校有學校的規則,家庭有家庭的規則。從小樹立規則意識,才能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父母針的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設定規則。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的家長可以不干涉。傷害別人和自己的行為,父母要制止,并且進行適當懲罰。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成見和批判,不能給孩子貼標簽,要看見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且充分尊重和關心孩子,孩子才能內心堅定,外表柔和,變得越來越好。
孩子打人的習慣是怎么形成的
1、行為暗示帶來的潛意識行為。
比如,父母之間經常動手,孩子經常看帶有武打場面的動畫片……
這些環境影響會給孩子產生強烈的行為暗示:打人的行為可以解決問題、爭端,可以讓自己獲得優勢。久而久之,這種行為暗示就會成為孩子的心理認知,打人就會成為孩子的潛意識行為。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并不認為打人是犯錯。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心理輔導。改變孩子的心理認知。
2、情緒失控下的心理反射
這種類型的孩子,往往是自控能力不強。在情緒失控下,孩子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宣泄情緒,就會本能的選擇暴力行為來宣泄情緒。這種心理反射其實很容易理解,大部分人生氣的時候都想動手打人,但有人能控制住情緒,有人則不能。
情緒失控會導致短時間的極端心理、判斷力失衡,在這種狀態下,孩子打人的程度完全取決于情緒狀態,很容易發生危險。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在發泄情緒時不會認為自己在犯錯,但發泄完情緒后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心理矛盾。
這個時候,解決情緒控制能力,是最關鍵的方式。
如何培養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
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孩子有安全感和信賴感
家中的成人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孩子。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積極的反饋,發現、鼓勵他們優點的同時,也要接納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不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橫向比較。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冷靜處理,不厲聲斥責,更不能打罵孩子。
幫助孩子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平時要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為孩子樹立榜樣。如:生氣時不亂發脾氣,不遷怒于人。經常和孩子一起談論自己高興或生氣的事,鼓勵他們與人分享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情緒。
要教孩子認識、接納、表達自己的情緒,并給予適當的引導。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發脾氣時,家長不能用更高的嗓門去壓制孩子,盡量保持冷靜,等孩子平靜后告訴他們情緒可以表達,但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應該是什么樣的。
家長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當發現孩子不高興時,主動詢問情況,幫助他們化解負面情緒。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