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這種情況下,應該對小孩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為小孩對長輩的不尊重,首先是自己不懂事,但是未來時間長了,可能會養成驕橫跋扈的性格。所以應該有針對性的教訓影響。
孩子跟父母動手怎么管
1、以身作則。孩子模仿能力很強,良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樣。在平時家長要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不要強行讓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自己要先以身作則。比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自己也要看書學習,而不是看電視。
2、用心溝通,其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應該用心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家庭矛盾。如果孩子的想法與建議是正確的,家長要積極采納,給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與尊重。
3、不要動手,在與孩子發生意見分歧之后,家長要切記不能動手,可以與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而不是動不動就拳打腳踢,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而且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會消失。
孩子為什么敢跟父母動手
1、孩子從小被慣壞了
現在幾乎家家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這唯一的孩子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愛,可一旦“愛”過了頭,就成了縱容。孩子在家里犯錯,父母只是象征性地說兩句;孩子在外面犯了錯,父母還要護著孩子,自己卻給人家點頭哈腰的道歉。
這樣做不但不是為了孩子好,反而是害了他。孩子在犯了小錯以后,得到的不是懲罰,而是父母盲目的保護,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管犯什么錯都能得到無限的寬容,以后孩子犯的錯誤將會越來越離譜,直到父母無法承受。
父母不斷的幫孩子解決孩子自己惹出來的問題。孩子沒有感受到惹禍帶來的后果,父母的地位也開始不斷的下降,當某一天父母開始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對父母的管教產生激烈的對抗情緒,那么,孩子大父母也不是不能夠理解了。
2、父母本身具有暴力傾向
一家三口組成一個家庭,孩子是家庭中的新鮮血液,而父母則是家庭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父母利用行為和語言創造出穩定的家庭氛圍,孩子在這個氛圍中不斷受到父母的熏陶,性格也會變得和父母相近。
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或兩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暴力傾向,比如平時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甚至因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出手打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會生出暴力的種子。一旦孩子的身體成長到可以抵抗父母的暴力時,父母如果再用類似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必定會用同樣的方式予以還擊。
3、孩子在外受到暴力因素的影響
即便父母能夠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創造溫馨的氛圍,也難以避免孩子在外面接觸暴力。孩子上了初中以后,交往的人變多了,接觸到了思想也自然更多。如果孩子在偶然間和有暴力傾向的同學發生了交集,并且還長期被這樣的同學所影響,近墨者黑,孩子自身也會發展出易怒的性格。
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確做法
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走向失敗。對孩子要多鼓勵、多贊賞,不斷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強、自尊和自立。
為孩子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
環境很容易改變一個人,尤其是對孩子很言。有人說:孩子的大腦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不種莊稼就會長出荒草。由此可以看出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夫妻恩愛、家庭和睦,才會使孩子感受到愛的存在,家的溫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是任何感情都無法代替的,做父母的要好好珍惜這種親情。
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或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閑,這樣孩子的心里會有一種平衡感,也愿意寫作業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