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的成長有階段性,大致隨著各個學段的分布來體現,不同的階段就應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從命令式到商量式,再到尊重式,家長的角色也應當要不斷變化。
家長應該怎么教育孩子
第一、要在家庭營造良好的氛圍。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也很講究孝道文化。無論是與父輩關系還是夫妻關系,都要做到友好相處、不爭不吵,凡事都要做到有商有量,尊老愛幼。小孩在這樣的孝道文化環境環境氛圍中也會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尊老愛幼的習慣。
第二、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在家里,父母親要在小孩面前多讀書、寫字,而不是回到家里還繼續看手機或玩游戲。這樣,孩子會比較認真的完成作業或者做與學習有關的事情,養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主動完成既有的學習任務。
第三、要學會與孩子互動,促進感情升華。比如說帶小孩一起去運動,跑步、游泳、打球等,在鍛煉身體之余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第四、鼓勵小孩主動與人聊天(當然是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提高與人交流及溝通能力,提倡一些他能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去完成,鼓勵他主動承擔責任。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避免哪些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養孩子時父母一定要謹言慎行,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特別有一些行為是孩子極容易察覺和模仿的,家長一定要堅決避免:
1、說臟話的行為。我有一段開車經常路怒癥發作出口罵人,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孩子也在說這句口頭禪,才讓我察覺自己的不當。
2、背后說人是非。我們往往覺得孩子不懂,在背后議論別人,有時候就會在當事人面前被孩子揭發出來,無比尷尬。
3、公共場所不遵守禮儀,比如插隊、闖紅燈、亂扔垃圾這些行為都會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
家長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什么
孩子向你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似聽非聽,或者一邊做其他事(例如看電視)一邊聽。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個招呼,取得孩子諒解。
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要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嘮叨說教而不考慮孩子的意見。
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發言。尊重孩子會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訓常常帶來反感和對立,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父母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明確指出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
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的意見合理或與大人的意見一致,就以他的意見作出決定,這樣可以增加他的“參政(家政)感”和責任感,從而促進家庭關系的協調。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