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不想上學,其實這種情況很正常,家長不要太著急,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想對策。孩子只是偶爾不想上學,家長要好好溝通,了解他為什么不愿意去學校,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問題,并幫助孩子分析如何解決。
小孩不想上學了怎么辦
1、關愛鼓勵法。由于孩子對于天氣的影響,造成不想上學原因,家長要鼓勵孩子面對艱難困苦,激勵孩子勇于克服困難的勇氣,同時要給予必要的應對工具和用具。如:準備好水壺,裝好解暑的飲料;帶上羽絨外套防寒凍傷;帶好雨衣或雨傘防下雨淋水。這樣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孩子的關愛與重視,從心底感悟到自己應該上學去。
2、開導疏通法。由于孩子是貪玩、散漫的心理產生的障礙,造成的不想上學的心態與極端反應。家長就要時常細心觀察,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有點懦弱,有點不成熟。那么,家長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開學前可以適當進行開導疏通,和孩子聊這個話題,對孩子產生積極正向的暗示。比如:對孩子說“開學后又可以見到老師和同學啦”、“開學又可以在操場上踢球啦”等等校園生活與學習的話題。同時,最好結合開學前幾天,讓孩子提前進入上學作息時間周期安排,這樣,才能有效將孩子的貪玩、散漫的心理狀態過渡到上學的有規律又緊張的學習狀態中去。
3、溝通交流法。由于同學矛盾或學習負重的原因的話,家長就要多與老師溝通,與孩子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與同學之間關系的改善狀況,讓孩子打開心里的“疙瘩”,重新調整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孩子走出“厭學”情緒,達到家校共育的成效。
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
1、學習太難搞:
要是孩子好多科目都學不明白,成績還一路“跌跌不休”,心里肯定就犯怵了,厭學情緒自然就來了。
這就跟咱大人碰上搞不定的工作一樣,次數多了,誰不打退堂鼓?心理學上說,人對反復失敗的事情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孩子也不例外。家長要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這一點,你的理解對孩子很重要。
2、壓力山大:
現在不少家長對孩子那是高期待、高要求,焦慮情緒也跟著傳染給了孩子。有些學校也一個勁兒加壓,學習、行為、時間,哪哪都管得死死的,孩子每天疲于應付,身體和精神都累垮了,哪還有心思學習?就像一根皮筋,拉得太緊遲早得斷。
3、適應不了新環境:
升學、轉學的時候,孩子要是沒法適應新學校,問題就來了。這種不適應有的孩子會在上了一學期后才表現出來,第一學期一直在硬撐,第二學期終于是強弩之末撐不下去了。
有時候是孩子適應能力差點,但也可能是家長當初選學校沒考慮周全,光看學校優點,沒顧上孩子實際情況。孩子融入不了新環境,可不就想逃避上學嘛。這個我們也有責任,我們得和孩子一起承擔。
4、人際關系出狀況:
有的父母會輕視這個問題,認為沒有朋友就沒有唄,咱正好安心學習。其實不然。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伴關系太重要了。要是在學校沒朋友,或者和同學鬧矛盾,甚至遭遇校園霸凌,學校就成了“噩夢之地”。
心理學研究表明,能被同伴接納的歸屬感對孩子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沒了它,孩子就像沒了根的浮萍,只想逃離。
家長的哪些行為會使孩子厭學
首先,過度干涉孩子的學習。
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頻繁地詢問、催促和批評,會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從而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第二,過度壓力。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會給孩子過度的壓力。他們可能會制定過多的學習計劃,或者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這會讓孩子感到疲憊和無助,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第三,無視孩子的興趣。
有些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科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當孩子發現自己無法跟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或者無法對不感興趣的科目產生熱情時,便會產生厭學情緒。
第四,缺乏支持和鼓勵。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缺乏關心和支持,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關系。當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失落,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第五,錯誤的獎懲機制。
有些家長使用錯誤的獎懲機制來激勵孩子學習。他們可能會過分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對于孩子的失敗則過分批評和懲罰。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和不公平,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