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好好勸勸孩子,告訴他外面很冷,家里有溫暖的飯菜等他回來。孩子離家出走一般是比較叛逆的,家長不要以打罵孩子,這樣孩子更不愿意回家。可以和他好好溝通,也可以告知他的朋友,勸他回家。
孩子離家出走不愿回來怎么辦
1、家長掌握孩子住處:如果孩子離家出走了,暫時不想回家,家長只要了解孩子是平安的,知道孩子在誰家里住著呢,知道這些就可以了。
2、不要去責備批評孩子:對于已經離家出走的孩子,家長即便再惱火,生氣,憤怒,也要控制好情緒,不能在這個時候再去批評教育了,說幾句關心的話即可。
3、暫時冷靜幾天再處理:如果孩子離家出走,這幾天不想回家,只要知道孩子沒有事就行了,暫時放下這樣的事情,過幾天,等到孩子和自己的心情都平復了,再去溝通交流。
4、不要催促孩子回家:在孩子離家出走后,知道了孩子的行蹤,知道孩子平安無事就行了,不要去催促孩子必須回家,甚至還想著回家后接著打罵教育,這些想法都不能再有了。
5、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孩子離家出走了,不要批評,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作父母的心情和想法,告訴孩子自己很擔心他,希望孩子懂事,能夠好好溝通,盼望著孩子回家。
6、主動和孩子道歉:孩子離家出走,都是有理由的,很多情況下,是家長過于專制,不理解,不尊重孩子造成的,所以如果是家長的錯,一定要主動給孩子道歉。
孩子為什么會離家出走
1、家長溺愛
家長的溺愛極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負的性格,產生“唯我獨尊”的心理。非但有礙于獨立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挫折承受能力的培養。一旦遇上正常的挫折和失敗,就難免心理失衡,行為偏激,以至離家出走。
2、社會環境影響
由于電視、錄像光碟、報刊等媒體不健素內容的誤導和渲染,使少數孩子對所謂“自由自在”的生活產生追求心理,從而產生冒險出走的念頭。
3、與父母缺乏溝通
由于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的關懷大多只限于飲食起居,最多也只是節假日帶他們外出玩一玩。有的則習慣于以物質的給予或剝奪來體現所有褒獎或麥罰,特別是孩子在家時間短,與父母溝通少,久而久之,便會產生離家的想法。
家長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
1、家長要與孩子平等相處
在生活中,父母總是以長輩的姿態去要求孩子。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為孩子分析。如果父母能以平等的姿態,充當孩子的同學、朋友等角色,那么就能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感,慢慢打開孩子的心扉,讓孩子在家長面前暢所欲言。初中生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生理和心理的日漸成熟,面對嚴厲的父母,正是基于這樣的心態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2、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習慣了從小就幫孩子做決定,大到孩子交什么朋友,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孩子在進入初中之后,慢慢地擁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迫切的想證明自己,想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這恰恰是孩子走向獨立成熟的開始。父母不應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給予相應的意見和對策,慢慢引導孩子,這樣才能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
3、欣賞、鼓勵孩子
有的父母從小習慣了打擊式的教育,本來初心是想讓孩子得到激勵,但是因為言語舉止不當,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喪失了信心。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何況還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有時候適當的正向激勵反而更容易激勵孩子。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不要著急批評孩子,換種說法孩子更能接受。偶爾給予孩子一些小禮物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4、對孩子要求具體化
父母總說:“你要好好學習,以后才能怎樣怎樣。”但是具體怎樣才算是好好學習?如何好好學習?父母也不清楚。一句話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帶動孩子成長。比如每天制定計劃和孩子共同完成,或者制定約定,到達約定給予相應的獎勵。只有具體落實目標,踏實去做才能進步。
5、有共同話題聊天
互諒網時代信息快速發展,各種網絡流行詞層出不窮。只要斷網幾天就會發現跟不上現在的年輕人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溝也日漸增多,每次聊天沒有共同話題都聊不到幾句,父母想要子女有他們那個時代的想法是很難的事情。何況時代在變化,父母也可以去多了解了解新鮮時事,以便于以后和子女有更多的話題。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