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做錯事要跟孩子溝通,問他為什么要么做,這是不對的。跟他講道理。讓他明白這個事情以后不能再做,慢慢引導他去做對。
孩子做錯事了怎么樣去教導
一,明確表達父母不同意的立場
當孩子做錯事后,不論孩子態度怎樣,父母都不要改變自己不同意的立場。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又哭又鬧,就不再堅持自己的立場了,這樣以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并沒有錯。
二,請孩子幫忙
孩子做錯了事情,行動上的改正比語言上的承認錯誤要重要。
比如,孩子把杯子摔碎了,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請孩子幫忙把玻璃渣子打掃干凈,孩子在打掃的過程中就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就會明白以后放拿物品要小心一點。
三,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
父母應該明確的告訴孩子,他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比如孩子對人沒禮貌,父母應該要求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孩子。然后告訴孩子具體怎么去做。
四,讓孩子承擔起做錯事的后果
很多孩子做錯事后,父母趕緊替他承擔起了后果。這樣孩子怎么可能改正錯誤呢?
父母要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承擔起后果,這樣他就會長記性,并改正錯誤。
五,告訴孩子如何改正錯誤
很多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這個時候,父母要耐心告訴孩子如何去改正,并教會孩子如何彌補自己的過錯。
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父母不要害怕孩子犯錯,人都是在不停的犯錯中成長,讓孩子懂得如何改正錯誤才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不小心犯錯怎么辦?警惕這4種對孩子無效的批評
一、批評情緒化
一旦孩子出現過失,家長雷霆震怒,情緒激動,如狂風暴雨的說教之詞撲面而來,將內心不滿傾倒而出,忽視了孩子的感受,也忽視了這種宣泄的有效性。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建議,以在之后的行動中糾正。對其過失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理性的。家長態度上嚴肅可以理解,但變成情緒的“發泄”就顯得不夠理性了。而且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很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客觀的評價問題本身并提出解決辦法比過激的宣泄更有教育效果。
二、批評泛濫化
基于孩子當下的錯誤,又將其以前的過失統統數落一遍,這會讓孩子覺得他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這種把“陳年老帳”重提的做法由于牽扯的太多,沖淡了當前主題,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視,失去了批評本身的效用。因此有針對性是首要的
另外孩子犯了錯誤,也不一定隨即進行批評,父母如能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批評、教育,會更容易達到預期目的,收到較好效果。如:放學后單獨與孩子談談,在與孩子一塊回家的路上聊聊,單獨打電話與孩子說說等。如果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地訓斥、指責,只會挫傷孩子自尊心,引起他的反感,甚至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三、批評簡單化
這類情況很多,就是家長對現象做做批評,而不著重說明孩子過錯在哪里,也不分析過錯的原因,更沒有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當孩子出現賴床的現象后,一邊催促一邊數落。這種泛泛批評最終只能被孩子當作背景噪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并沒有起到批評的作用。
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時,語言要簡明扼要,切忌反復嘮叨。雷同的講話內容,對孩子缺乏有效性,使其心生厭煩。除了特別重要的事情可以重復一下,一般的事情家長只需要說一遍就可以了。而且如果沒有解決方法,索性不要用語言批評。而用冷處理,促使孩子自我反省,也能起到促使其自動改進的效果。
四、批評嚴重化
是將孩子的過錯與其人格混為一談。當孩子出現過失后,家長用簡單地否定、粗暴地訓斥、諷刺來對待孩子。如“你真是笨,一輩子沒有出息”,“現在就學會撒謊,長大后不知道成什么樣子”。這類方式,就是將孩子的一件錯事進而否定整個人。最易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變得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甚至自暴自棄,不思進取。
孩子犯錯怎么教育
第一,詳細了解情況。可以采取間接和直接的方法了解,間接的方法是向知情人了解,直接的方法是由孩子陳述犯錯的經過。
第二,中肯進行批評。可以采取由孩子先做自我批評的方法,然后家長耐心說明犯錯的危害和實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要打駡簡單粗暴,更不要造成離家出走等。
第三,提出改錯要求。可以在孩子充分認識錯誤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甚至挽回損失,對孩子提出落實的時間要求,不能說幾句不了了之。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