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暑假都是有非常多的空閑時間,大部分孩子都是沒有專注力的,他們大多都不會去主動學習,于是就會有一部分家長想要給孩子報輔導班,但是還有些家長在猶豫暑假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有什么建議吧!
暑假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
建議不要給孩子報各種學習類培訓班、輔導班,任何班都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孩子之所以成績平平甚至嚴重滯后,不一定是智力和能力問題,可能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問題。
他們在任班都屬于“培訓”“培輔”角色,在任班都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找不到學習的信心,越上培訓班,他們越灰心,久而久之,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我在哪里都不行的灰暗心理,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之路無疑是雪上加霜。
暑假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家長要幫助孩子查找學習上存在的具體問題,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著手,幫助制訂切實可行的輔導計劃。
不要急著學習新的知識,而應該幫助孩子系統復習、鞏固上學期、甚至上幾個學期的內容,把以前學習上存在的各種問題逐一攻克,該背記的課文、詩詞、單詞、語法、公式、定理、定律等一定要牢牢記住,該理清的知識脈絡一定要理順,該會的方法、技巧一定會用并用好,直到孩子對以前的各種困惑豁然開朗為止。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方式方法,不能急躁,不能埋怨,不能斥責,不懂不會,他們自己也焦急,也茫然,也痛苦,也渴望得到幫助,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抓住孩子的點滴進步充分鼓勵,讓他們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悅,幫助孩子重拾學習興趣、重建學習信心,重燃學習熱情。
暑假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家長應當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的綜合素質更為重要。家長在重視孩子學業進步的同時,還應關注和培養孩子的思想品德、邏輯思維、社交禮儀、健全人格、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效銜接與補充,不斷促進孩子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全面發展。
若孩子即將步入初三或者高三年級,家長還應重視了解孩子的學習壓力情況,對其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調整好孩子的心態。
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用眼健康。暑假期間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家長應合理安排孩子在學習、娛樂和體育鍛煉等方面的時間分配,尤其要關注孩子用眼健康,教導孩子做到勞逸結合、適度用眼。如要求孩子學習姿勢要端正、提醒孩子在每學習30~40分鐘后要休息10分鐘等。
家長要對經常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孩子給予特別關注,引導和控制孩子使用這些設備的頻次和時長,防范孩子沉迷網絡游戲、網上聊天等,長時間、不間斷地使用電子設備,對眼睛造成傷害。
寶寶愛玩手機怎么辦?寶媽們不用把手機試做洪水猛獸,寶寶一看就高度緊張,可以往好的方面去想一下。
寶寶愛玩手機的好處:可以開闊寶寶視野,進行初步的啟蒙教育。
一歲多的寶寶對純語言信息接收有限,通過畫面他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一些東西,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手機來輔助實現的,我們可以給寶寶看手機,只不過一開始看的時候需要做好內容引導,不要給寶寶看太過成熟暴力的內容,多看一些科普類或是動手類的視頻,去開發寶寶的智力思維。
比如可以購買一些積木,然后給寶寶看積木搭建視頻,再一邊陪著寶寶去做搭建,這是可以有效去鍛煉寶寶的耐心以及創造能力的。
所以寶媽們不用把手機當做洪水猛獸,可以合理引導,讓手機變成啟蒙教育的輔助工具。
寶寶愛玩手機怎么辦
很多寶媽之所以不愿意讓寶寶看手機是擔心寶寶視力會受影響,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看手機的時間上加以引導。
合理引導寶寶看手機的方式:
可以形成一個看手機的儀式。
每天可以適當給寶寶看10~15分鐘左右的手機,這個程度對一歲多的小寶寶來說是可以的,只要不超標太多,對寶寶視力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看手機的時間可以固定在某一個時間段,比如說午飯后,晚飯后,在給手機之前可以說一些引導詞,比如說“寶寶吃完飯啦,現在我們來看一會手機,但只能看15分鐘,看完我們就出去玩,好嗎?”,雖然說寶寶一開始沒辦法完全理解這些話的意思,但經過一段時間后他會養成一個習慣,每天在什么點可以看手機,而看的時間段是有限制的,這樣你以后再拿走他手機的時候,他就不會再過多抗拒了。
不過在一開始寶媽們要嚴格控制好這個時間段,時間快到了就慢慢引導寶寶說看手機的時間快到了,不能再看了,如果寶寶有哭鬧情緒,可以帶寶寶出去玩轉移注意力。
所選擇的視頻時間最好是在十分鐘左右了,讓寶寶可以剛好看完一個視頻,而不要選擇過長的視頻,這樣中途打斷的話寶寶抵抗情緒會更大。
寶寶在看手機視頻的時候,寶媽們可以在一旁用話語進行指導,讓寶寶不會完成沉陷視頻內容之中,這樣也是可以預防寶寶過度沉迷手機的。
最后各寶爸寶媽們還是要以身作則,多陪伴寶寶,跟寶寶一起玩,不要沒事坐下就開始玩手機,這樣的畫面見過了,寶寶以后就會跟著學。
5歲孩子的性格特征得到了顯著改善。這時,5歲的小女孩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不喜歡做什么。那么5歲小女孩很叛逆怎么辦?
5歲小女孩很叛逆怎么辦
對于5歲小女孩叛逆,作為父母應該多一些溝通和交流,讓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然后對于孩子的想法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勵,尤其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鼓勵孩子積極的去為自己的生活奮斗。
對于5歲小女孩叛逆,作為父母切勿打罵,要和孩子友好的相處,平等地對待他們,一味地打罵,要么孩子變得懦弱,要么孩子變得非常的叛逆。以身作則,平等相處。
在家中要想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那么必須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行為傳導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馨,有安全感。并且善于溝通,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習慣。
對于5歲小女孩叛逆,作為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好習慣,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的好,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禮貌用語,尊敬長輩的行為習慣等等,習慣是一個很難改的東西,一擔壞習慣養成非常難改。作為爸爸媽媽也要從自身的習慣改起啊,和孩子一起做一個優秀的人。
對于5歲小女孩叛逆,作為父母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如果孩子興趣不明確,爸爸媽媽就應該通過了解孩子的性格,幫助孩子找到興趣,有興趣愛好,當孩子長大之后,有感情的宣泄,也有心靈的慰藉,在成功或者失敗的時候總有一些東西能夠撫平他們的內心。
一般來說,孩子在未成年之前都會經歷3次叛逆期,分別為:寶寶叛逆期、兒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孩子四歲叛逆期還屬于孩子人生匯總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教育引導會比較耗費精力,所以家長要掌握合適的方法。那么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導呢?
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導
1、面對四歲孩子的叛逆期的行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叛逆發脾氣,有可能是跟家長學的。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不要隨意發脾氣。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管理好情緒。當孩子處于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時,也不會亂發脾氣的。
2、盡早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最遲應該在孩子四歲左右的時候和他們建立一份朋友的關系,這將非常有助于日后的親子溝通。不過同時,家長也要保持權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
專家表示:“權威是一種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辈贿^,家長的“權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導你怎樣過自己的一生”。
3、學會正確地立規矩。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正在經歷他們的幼兒園階段,3-6歲是孩子初步社會化的過程。他們走出家庭,來到幼兒園,需要跟小朋友們相處,需要服從老師的管理,需要遵守幼兒園的各項規定。此時,正是立規矩的好時候。
有些孩子叛逆,是因為家長不會立規矩,跟孩子沒有底線、沒有邊界,孩子也很迷茫,既然怎么都行,那就耍唄,反正能達到目的。
家長要抓住一次孩子叛逆或哭鬧的機會,讓他知道什么是規則,這個規則適用于什么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光是他,在這個環境里的人都需要遵守這個規矩,如果不想遵守,不但反抗沒有用,而且有時自己就會被排斥出去。
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有什么表現
1、跟爸爸媽媽對著干,忽視:爸爸媽媽規定的事不做,越嚴禁做的事情越大;沒理爸爸媽媽,寧可自己玩,都不愿父母一起玩。
2、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
這種叛逆表現大部分出現在“寶寶叛逆期”時期,這期間的寶寶處于2-4歲經開始出現自我的意識,喜歡有自己的主見,慢慢開始反駁父母的意見。
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在三四歲的年紀會變得護食,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因此而捍衛自己的權利,那么對于四歲孩子自私正常嗎?
四歲孩子自私正常嗎
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在三到四歲的時候很自私也不用擔心,這完全屬于正?,F象。
首先先來說一下家庭教育導致的自私。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特別崇高的,所有大人都圍著孩子團團轉,無論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大人都會盡量滿足,如果家長一直孩子當作孩子來看待,很容易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
家長的示范作用,小氣、斤斤計較的家長,很難養出懂得分享的孩子。想教會孩子分享,父母自己要先做好表率。常常和家庭成員、鄰居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食物、書籍、好用的工具等,讓孩子看到分享給人際交往帶來的愉悅感,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家長的分享行為。
四歲孩子自私怎么辦
1、注重行為習慣
我們應該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不要只是注重衣食住行方面,因為,孩子的好習慣養成更加重要,特別是孩子如果四歲孩子自私的話,將來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好改變。
2、學會與人分享
這里有兩層意思,既要教孩子學會分享,家長還要掌會分享,而家長學會分享更易被忽視。舔犢之情使為人父為人母們都寧肯虧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都往孩子面前堆。
一邊擔心著孩子會發展為不關心別人的冷血兒,一邊又在做著阻止孩子學會分享的蠢事。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幕: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家長卻堅決推辭,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謙讓與分享的意識。所以,家長,自己首先要學會分享。坦然地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伙伴。
3、制定規矩
如果你四歲孩子自私任性慣了,而且又是獨生子女或第一個孩子,你往往很難去糾正他。盡管如此,游戲規則仍掌握在你手中,你可以規定:“在我們家中,每個人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和體貼,你也要學會這樣。”
并且告訴孩子如果不這樣做,后果是什么:“如果你表現得很自私,我會給你指出來,你就知道這需要去改變一下,因為家里人都遵守這個規則?!?/p>
4、讓孩子分擔家務
很多四歲孩子自私是因為被家長寵壞了,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做只知道跟父母索取,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既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辛苦。
5、樹立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般家長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家長要身體力行,做與人分享的好榜樣,經常主動幫助他人,即可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促進孩子好品質的形成。
六歲小孩不想上學為什么?孩子不想上學是有很多原因的,家長在知道孩子不想去學校時,一定要搞清楚原因,然后在幫孩子把困難解決,這樣孩子還是可以重新回歸校園的。
六歲小孩不想上學為什么
1、學習壓力過大
在如今的社會,不僅職場上有競爭,學習上更是有競爭。為了提高升學率,培養更多應試教育需要的人才,每個學校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不知不覺中加大了孩子身上的壓力。
2、孩子學習跟不上進度
孩子在學校里肯定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了,可是很多孩子由于一些原因跟不上學習的進步,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當老師在上面講,孩子在下面根本聽不懂時,孩子就會感到很痛苦,很煩惱,面對這種情況,自然孩子也越來越不像學習,也想早點擺脫這個讓人厭煩的環境。
3、孩子在學校沒有好朋友
如果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就會導致孩子在學校里,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個人,長時間這樣下去,孩子內心就會感覺到很孤單,接著就不想去學校了,就會出現逃學的現象。
家長知道孩子是因為學校沒有朋友而厭學的話,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去和孩子進行互動,平時多和別的小朋友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這樣身邊的好朋友也就會變多的。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與親戚家的孩子接觸,時間久了之后,自己的孩子也是會變得不再那么內向的,人際關系自然也就不會很差。
4、受電子產品的影響
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他們經常會給孩子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大的補償。殊不知這卻將孩子推向另一個深淵。受這些電子產品的影響,孩子無暇學習,只喜歡玩游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心智,慢慢的也就會產生逃學、厭學等心理。
三歲小孩為什么越來越不聽話?因為三歲的小孩由于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什么都想按照自己想想法去做,當父母的指令與小孩的想法沖突的時候,小孩就會不聽家長的話,這在家長眼中就是喜歡唱反調。
不聽話、唱反調是三歲小孩共有的特點。家長別因為小孩的不聽話、唱反調而頭疼,這是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小孩有這種表現,表明小孩正在長大,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三歲小孩為什么越來越不聽話
1、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三歲左右的小孩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大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小孩,當然會期、引起小孩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小孩。
小孩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媽媽應該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小孩的逆反心理。
3、遇事嘮嘮叨叨。
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小孩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小孩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4、不顧小孩的意志。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爸爸媽媽不顧這些差異,強行給小孩“定向”。比如他們要小孩學這學那,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小孩的對立情緒。
5、缺乏感情溝通。
爸媽缺乏與小孩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小孩的尊重,小孩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6、大人對小孩過分遷就。
小孩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小孩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媽媽想管教的時候,小孩就很不適應,出現逆反。
7、權威式的作風。
專制的教育使小孩感到不舒服、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對待爸爸媽媽。
8、缺乏滿足感。
由于種種原因,爸爸媽媽不能經常和小孩在一起,盡管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小孩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饑餓,時間長了,在缺少父母的滿足感。
有的小孩子在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逐漸開始不聽家長的指令的,孩子的叛逆行為也開始出現。在這期間,家長一定要去正確引導孩子,不要讓孩子出現“長歪”的跡象,不然等到孩子更大的時候,家長更是難以對孩子進行教育,那么當六歲小孩不聽指令怎么辦呢?
六歲小孩不聽指令怎么辦
1、多鼓勵包容
孩子在六歲不聽指令,家長這時不應該簡單而粗魯地承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而是要知道孩子有自我意識。例如孩子很容易對父母說不,拒絕與父母合作。此時應該知道,孩子有一種爭取獨立的意識,必須給予適當的鼓勵。
同時必須讓孩子們提高做事的能力,比如簡單地學習打掃衛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家務,這可能會讓孩子更加獨立,對孩子的成長的好處也是很大的。
2、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
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假裝,因為孩子的想法往往也有可取之處。只要孩子的話有道理,家長就要無條件地接受,這樣做才能激發孩子跟家長溝通交流的積極性。
而且家長要明確說明自己接受或拒絕孩子的想法的原因,這樣做就能讓孩子明白家長的衡量標準,也就不會在自己的想法被拒絕時產生強烈的反抗情緒,進而愿意接受家長的管教,也就不會出現不聽指令的情況了。
3、鍛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好壞,與孩子的調節能力息息相關。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僅僅是控制情緒和行為,它還包括如何處理情緒、調整注意力、控制沖動和社交等。比如在幼兒園,有的孩子特別愛欺負別的小朋友、一不順心就大哭大鬧。
而有的孩子就知道分享、輪流、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能和別的小孩玩到一塊去”。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情況后,給到孩子針對性的訓練,才能讓孩子有所進行自我控制。
4、制立規矩
對于在六歲就不聽指令的孩子,家長要想讓孩子以后能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就需要從小給他們定下做事情的規矩。讓他們知道這些紅線是絕對不能觸碰的,比如借了別人的東西要還,不能隨便打罵他人等。我們需要讓這些規矩慢慢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這樣對孩子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有的家長發現自己孩子才三歲就會動手打人了,不僅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是和別的小孩打架,甚至還會和父母動手。家長想要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幫助孩子改正過來,那么三歲小孩為什么喜歡打人呢?
三歲小孩為什么喜歡打人
1、不被滿足的憤怒
孩子不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生氣,但是孩子才三歲,還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沖動,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憤怒,所以就喜歡打人。
2、模仿別人的打人行為
孩子看到別人打人,就會去模仿別人打人。比如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打人了,或者電視里面有打人的情節,那么孩子就可能會模仿這些打人行為,如果是這個原因,家長們就要盡量讓孩子遠離這些模仿源。如果是父母自己有打人的行為,一定要改正,給孩子樹立好正確的榜樣。
3、家長不好的語言
當孩子被凳子絆倒疼得哇哇大哭的時候。一些家長會跟孩子說“是凳子不好,打凳子你就不疼了”。通過這樣的方法給孩子一個發泄的出口,孩子就止住不哭了。但是這種錯誤的方法會讓孩子在跟伙伴交往的時候,遇到問題就會覺得我只要打回去就不會難受了。孩子就會出現打人的行為。
4、自我意識的發展
孩子到了三歲左右,會對自己物品有明顯的掌控感。孩子知道那些東西是自己的,家長想要給別的小朋友玩必須要經過自己的同意。如果家長不經孩子同意就動了自己的玩具,孩子就會感覺不被尊重,憤怒打人。
三歲小孩打人怎么教育
1、教孩子表達情緒
三歲小孩是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家長應經常和孩子交流,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比如孩子搶小伙伴的玩具,還打了別的小朋友,家長可以這么告訴孩子“你的玩具看起來很好玩,可以讓我看看嗎,我把我的玩具給你玩。”
2、關心被打的孩子
孩子打人后,可能還意識不到自己犯錯了,這時就需要家長出面,先關心被打的孩子,給被打的孩子道歉,然后讓自己孩子也道歉。這樣做會讓孩子切實地意識到打人是錯誤的,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3、家長控制自己的言行
脾氣暴躁,經常動手的家長不可能會不影響到小孩,孩子也會表現的霸道蠻橫,家長要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展露粗暴的言行。孩子打人的當下,也不要吵罵孩子,耐心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