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遇到不會的就不愿意學了和孩子的自卑心理有很大關系,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讓孩子變自信。家長要多和孩子說鼓勵與肯定的話語,就算孩子面對失敗時也要支持孩子,并且在日常行為中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永遠包容孩子的錯誤,這樣才能給孩子繼續前進的勇氣。
孩子遇到不會的就不愿意學了?
一、找原因。
1、家長是否對孩子包辦過多。
這樣的一手包辦不僅剝奪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也讓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依賴家長幫他解決一切問題。
2、孩子面對的任務是不是太難。
如果任務過難,大大超過孩子的承受能力,會讓孩子經常體驗到挫敗感。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最初心態也是積極的,但是經歷過太多次努力,怎么也達不到結果,也就越來越消極對待了。
3、不恰當的表揚方式。
“寶貝真聰明!”這是最常聽到的家長夸孩子的話。不是說要賞識教育嘛,那我夸孩子總沒錯了吧?卻不知夸孩子有方法,夸錯了危害更大。
二、不要用強硬方式逼迫孩子。
當孩子表明他不愿意嘗試時,我們可以從其他方面給孩子指導,鼓勵他去做,給孩子一個嘗試的空間。即使他嘗試失敗了,也不會有太多的挫敗感,他會仍然愿意繼續努力。而不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批評,從而徹底擊垮孩子的心理防線。
三、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從態度來看,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簽。給孩子貼上“不自信”的標簽,會孩子很受傷也很尷尬,我們越覺得孩子沒有信心,孩子就越會在我們眼中表現出不自信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當我們更多地關注和發現孩子“做”的事情,并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時,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四、父母放下過高的期待。
很多父母本著對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常常在“起跑線”上就為孩子制定了很高的目標,這種不顧孩子自身條件,只知道“攀高枝”的做法往往會讓孩子只能望著目標興嘆,卻很難嘗到成功的喜悅。從未被成功鼓勵過的孩子往往會經常有挫敗感,信心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為孩子制定“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讓孩子不斷地在實現一個個小的目標中受到激勵,受到鼓舞,孩子的自信心就會不斷滋長。
五、分解難題,逐個擊破。
任何困難的事情,都是由一個個小難題組成的,因此首先要分解難題,比如孩子覺得學鋼琴很難,那具體是手腕力量不夠、聽不懂音符,還是上課時坐不住呢?如果孩子專注力不夠,不能專心的聽老師上課,那就可以把問題細化,重點解決,孩子也就不會再害怕了。
難題分解得越詳細越好,如果碰到覺得困難的小問題,那就再分解成小小問題,直到讓你或孩子覺得,分解后的小問題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事情,完全沒有難度。這就沒什么好害怕的了,就算沒完全解決大問題,也能部分解決,而且沒有了畏難的情緒。
六、要善于使用跳一跳,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是相對于“舒適區”的一個概念。在舒適區里,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較熟練,游刃有余;而在“最近發展區”里,要學習的任務或知識要難一點,孩子一開始沒辦法獨立完成,如果沒人幫忙,他可能有畏難情緒,就不去嘗試了。但是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指導下,他自己堅持努力,能夠得著目標,在這個區域學習,最適合孩子的發展。
七、父母陪孩子一起打敗困難。
家長要發揮陪伴作用,陪著孩子一起應對困難,先跟孩子一起做一次,然后讓孩子自己嘗試一次,慢慢孩子就會成功地克服“畏難”情緒啦。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