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由于大部分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導致他們的心理變的越來越壓抑,終有一天得以爆發,家長就會感到特別的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孩子,希望以下內容可以幫助到你。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
1、社會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地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沖突、競爭加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2、社會文化因素。心理正常的學生能夠適應社會文化關系;心理異常的學生會產生社會文化關系失調。造成社會關系失調的原因來自社會生活的或大或小,或急劇或緩慢的變動,稱為社會生活事件。比如社會事件、戀愛受挫等,都可能引起社會關系失調,造成心理不健康。
3、家長重視程度不夠。生活中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加之工作繁忙,往往疏忽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即便家長發現小學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卻因不具備相關知識,難以第一時間進行有效預防和積極干預,反而責怪孩子叛逆或者不合群。
小學生心理不健康怎么辦
1、和諧的家庭氣氛
家庭成員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條件。家庭和諧的關鍵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婦雙方,因此,有責任感的家長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藝術和家政科學 。
2、巧妙暗示,樹立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估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憑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目標。但目前小學生較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之間矛盾沖突都可能使人產生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學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不足。
3、不要過于嚴厲
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4、要讓孩子學會獨立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讓孩子過于依賴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