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都希望孩子是懂事聽話的,可是在他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狀況,如果孩子有暴力行為是最棘手的。想要讓他做出改變,家長一定要有所調整,要知道怎么去引導他才最有效果,不斷的弱化孩子的暴力行為。
孩子有暴力行為怎么辦
1、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孩子對家長動手了,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然后溫和處理。可以放孩子冷靜一會,讓大家都有一個緩和的“平靜期”,既讓他看到家長是如何處理生氣情緒的,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生氣的方式都是大呼小叫,也可以是平靜的。
同時也需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來消化他的情緒,等孩子發現沒有了發脾氣的理由,自然會冷靜下了。
2、表明底線
家長不要指望孩子會自己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更大的可能性是,孩子很委屈自己“玩”手機“玩”的好好的,卻被搶走了。家長一定要明確的告訴他:首先,手機是家長的。
其次,家長已經告訴他使用手機的時間,他是否聽的到是他自己的問題,而在家長收回手機的時候,是他打人的行為傷害到了家長,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是需要道歉的事情。如果孩子想通了,道歉了,自然就成長了一步,反之,只會變本加厲的任性。
3、不能妥協
同孩子講道理一定要方式溫和,但是態度絕對堅定,一定要把這種“暴力”行為,扼殺在搖籃里。不要小看孩子察言觀色和欺軟怕硬的能力,所以家長一定要守住家里規矩,要有原則性,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含糊糊,讓孩子鉆了空子,這樣才能解決孩子有暴力行為的問題。
同時也要有“約定感”,就是讓孩子知道和家長定了約定之后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比如:媽媽說只能玩十分鐘,就是十分鐘,軟磨硬泡都沒有用。熊孩子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的無能。
孩子有暴力行為的原因
一、讓孩子任性胡鬧。
和孩子做游戲時,必須讓他贏,孩子輸了就又哭又鬧。不論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會在第一時間無條件滿足。孩子心里有了負面情緒,也任由他肆意發泄,偶爾動手打了父母幾下,也就當孩子太小不懂事。
二、棍棒教育。
孩子從小不論做錯了什么,哪怕可能只是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就遭來一頓打罵。孩子雖然還沒有反抗的能力,但總有一天會長大,當他發現自己的能力已經可以反抗父母,甚至能對父母施加暴力時,再面對父母的棍棒教育,可能就會反抗。這時候父母已經無法再用單純的暴力“制服”孩子,孩子便能從暴力行為中得到滿足感。
怎么避免孩子有暴力行為
1、與孩子互換位置
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很好的性格,很棒的將來。所以,必須要去做。或者,孩子不愿意配合,讓其他人幫助也行。讓別人像自己平日對待孩子一樣,來訓斥或者打罵自己。這樣,就會知道孩子的感受,會知道他心里都在承受什么。
2、讓孩子擁有安全感
當家長理解了孩子內心的苦悶和壓抑時,就會理解他所做的一切是因為什么,也會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所以,家長要先從自身改變,對自己以前犯的錯,要跟孩子說聲對不起。
這是你以身作則的開始,然后,孩子也會對自己的錯誤說對不起。有時候,改變就是一瞬間,只要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他的,而不是排斥他。這樣,孩子會擁有安全感,也會慢慢打消對家長的敵意,不會有暴力的行為。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