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作為家長的我們,經常會和身邊的人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別是如果家里有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家長整天也不會開心,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親子沖突產生的原因,以及它的解決辦法。
親子沖突產生的原因
親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爆發的矛盾沖突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雙方對于某事的認知不同,或是其中的一方存在認知偏差導致的。
比如就玩手機這件事來說,父母之所以禁止孩子玩手機,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玩手機意味著玩物喪志,這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視力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而孩子堅持要玩手機是因為玩手機能夠使自己放松下來,學習本身就已經很辛苦了,如果連玩手機的快樂也被剝奪了,那真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體驗。同時手機上網可以看到很多學習方法的分享以及學習資料,這能夠促進自己高效學習。
更重要的是在學校里同學談論的話題都是網上的話題,如果自己不玩手機那就什么都不知道,這樣自己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社交。
父母的素質問題:父母的文化素養的高低往往和重視孩子身心發展的程度成正相關。父母的文化素養高,就會越重視幼兒身心的發展,平時也注意學習有關親子教育方面的知識,用更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教育孩子。與孩子的溝通發現問題時,也更容易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使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促進了親子關系的發展。
而文化素養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往往不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需求,態度簡單粗暴或一味奉行自我的統治意愿,忽略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因而在親子溝通上障礙連連,親子關系很容易惡化,沖突在所難免。
親子沖突的應對策略
1、自信樂觀看待親子沖突
面對沖突,家長不要太過著急和焦慮。不要把青春期的親子沖突當成一件多么嚴重的事情,允許合理的親子沖突的存在。然后,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好跟孩子的沖突。因為前面我們也有提到,如果父母自身有很多的消極情感,也會感染孩子的情緒,進而引發更多的親子沖突。自己做一點小的改變,給孩子多一些信任和自由的空間,當孩子度過了這個特殊時期,沖突自然會過去的。
2、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益和義務,父母并不意味的一味的付出,因此家長要在日常教育中,引導孩子認識到每個人的權益和義務,不應該侵犯他人的正當權益,比如在父母學習的時候,孩子不應該在一旁吵鬧,同樣孩子學習的時候,也有權利阻止家長打擾他的學習。
3、保持冷靜
對于孩子來說,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經常會大哭大鬧,我們要保持冷靜,如果是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我們不要被孩子的負面情緒觸動,引發心中的柔軟,而向孩子妥協。
比如孩子十一點了,孩子非要看電視,我們可以關閉電視,孩子哭鬧,可以表示理解,但卻不能過于安慰,可以給孩子一個紙巾或者抱一抱孩子,卻不能順從孩子的心理,對孩子進行安慰。
怎么正確和孩子溝通
耐心的溝通替代指責: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做好某件事時,父母應該耐心的與孩子溝通,不應該大聲當面指責孩子。指責只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和負面情緒,不利于繼續學習和成長。如果真的非常生氣,就走到一邊平復好自己的情緒,再溝通。
每個人都有脾氣,都有個性,可面對孩子,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必須收斂自己的脾氣和個性,用真心和耐心,心平氣和的、真誠的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家長都培養孩子聽話順從,生活中的大小事全是父母一手操辦的。這樣的孩子缺乏果斷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性較差,依賴性極強,喜歡把所有事情都推給家長。因此我們要讓孩子自己感受失敗,讓孩子自己從失敗中積累經驗。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自我管理,解決問題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