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不管是我們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挫折。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難免會出現氣餒的情緒,有些孩子則會知難而退,一蹶不振。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家長應該怎么鼓勵他?怎樣去引導孩子戰勝挫折呢?
孩子遇到挫折家長應該怎么鼓勵他
1、鼓勵孩子勇于接受挑戰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沒有能力、沒有經驗,不能去面對和解決問題。于是在孩子詢問他們時:“媽媽,這個問題我能解決嗎?我覺得它好難啊!我根本解決不了!我想放棄了。”
聽到這話,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心疼孩子而直接讓孩子放棄。父母應該這樣對孩子說:“沒關系的,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去把問題解決掉的!”
而且,父母還要告訴孩子,解決問題時,最重要的是過程,不必太看重結果,那么家長怎么才能做好“正確鼓勵”?
切勿心急鼓勵
比如孩子不喜歡騎小車,你著急的鼓勵他:“你很棒,你能行,我相信你會騎的更好!”恐怕孩子未必買你的賬,你要換一種方法說:“腳邁上去了很勇敢了,我們一起慢慢來!”孩子漸漸會對騎車感興趣也說不定。
再比如寶寶不愛睡覺,總是心急鼓勵他入睡,許多家長可能只會說,快去睡覺,睡覺的寶寶是好寶貝。
總這樣說,孩子可能會對睡覺產生抵觸心理,這時需要許多家長付出更多的耐心,講一些孩子喜歡的故事,或是放一些孩子喜歡的音樂,使他對睡眠產生興趣。
切勿過分鼓勵
許多家長不論孩子做什么都說真棒,太棒了,非常厲害!其實是一個誤區,家長們以為是愛孩子的表現,實則會害了孩子,變成溺愛,當孩子長大獨自遇到挫折時就會沒辦法。
因為當他獨立時,發現自己沒辦法完成一件事時,會有更深的挫敗感,因為總是被鼓勵的他突然發現自己沒有那么棒。
另外,家長適當鼓勵孩子可以促進其更好的發展,若是頻繁鼓勵孩子,孩子對于鼓勵的話變得習以為常,便不覺得是鼓勵,鼓勵因此也失去了作用。
切勿用條件鼓勵
當孩子面臨挫折的時候,難免出現低落或者大喊大叫,做家長的不要說不哭了,我就給你買什么什么冰淇淋,買什么什么糖,時間長了孩子雖然不哭不鬧了,但他也不知道遇到挫折的正確情緒是什么。
善用共情鼓勵
家長善用共情鼓勵,可以使家長更好的融入孩子的小小世界,陪孩子更好的成長,當孩子遇到問題有不知所措的表現的時候,比如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想靠近又不敢靠近新朋友。
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和新的小朋友玩一會兒,可能玩著玩著,小寶貝很快就不會和新朋友陌生了,漸漸的你會發現孩子會主動找其他小朋友玩耍。
2、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的優缺點可以直接反應出父母的優缺點。孩子遇到挫折一蹶不振,說明父母也應該在孩子面前展現出頹廢的模樣,而孩子只不過是“有樣學樣”罷了。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父母陪伴著孩子一起去面對挫折、一起去解決問題。父母要樂觀地告訴孩子:“孩子,你盡管往前走,我們永遠在你身后!”
相信孩子聽了這些話,一定會極大地增加她面對挫折的信心!
3、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認為,既然要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那么一旦孩子需要幫助,父母就應該伸出援手。父母可以給孩子適當的鼓勵,直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才給孩子幫助。
如果父母一直給予孩子幫助,盡管最終孩子看似是走出挫折,但實際上上,孩子根本就沒有走出來,他是被父母背著走出挫折的。
一旦孩子再次遇到問題,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想著如何才能走出挫折,而是去找父母幫忙。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一點自主性都沒有,一點思考的能力都沒有,只不過是一個只會找人幫忙的機器。
父母只有在孩子受到挫折時,給孩子以適當的鼓勵和幫助,讓孩子主動地走出“挫折”。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優秀的孩子!
孩子遇到挫折后為什么會一蹶不振
1、孩子不能很快地適應“挫折”
孩子相當于一張空白的紙,這代表著孩子沒有任何經驗可言。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是很容易感覺到害怕、恐慌和迷茫。孩子也是一樣,孩子所遇到的挫折對于他來說,就相當于一個陌生的、一個全新的環境。
而且,孩子還小,心智沒有完全成熟,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對待問題。害怕再加上未知,孩子在遇到問題之后就很容易一蹶不振。
2、父母不滿孩子的錯誤
除了孩子自身的問題,父母身上也一定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跌倒了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想著去扶他,或者去安慰孩子,幫助孩子走出挫折。
相反,父母喜歡數落孩子,罵孩子“蠢”,并且瞧不起孩子,認為孩子被這么小小的挫折困住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而孩子本來就因為陷入挫折而處于消極的情緒中,這個時候,父母的數落對于孩子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