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自制力是指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調節自己的行為,是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而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耍,所以自律的品質需要家長從小培養,每一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需要父母結合自家孩子的性格與家庭環境給與不同的教育方式。
孩子缺乏自控力的原因
1、環境因素
孩子在家的時候喜歡看一些生動形象的東西,比如動畫片,但是當孩子進入校園后,每天面對各式各樣的規則、和枯燥無味的知識,自然提不起興趣,所以導致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在上課時總是做一些和學習無關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控能力差。
2、家庭因素
父母下班回家第一時間會督促孩子關閉眼前的電視或者手機,去寫作業。然后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的玩著手機,這種行為會讓孩子產生不平衡的心理,雖然家長累了一天,回到家鄉放松一下,但是也要在孩子面前控制一下。
3、壓力因素
有的孩子不是寫作業慢,而是怕寫完了學校布置的作業,家長又要安排額外的任務,所以故意磨磨蹭蹭,所以父母應該采用勞逸結合的方式,學習一段時間,就休息一下,不要給孩子過重的心理壓力。
父母的這些行為,對孩子自控力有很大影響!
1、父母對待孩子脾氣暴躁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稍有不順心,便會對孩子大發雷霆,完全不顧孩子自身的想法。這完全違背了教育孩子的初衷。爸爸媽媽的頤指氣使,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從而使孩子的脾氣暴躁。
2、父母關系不和諧
很多父母在某些事情上意見不一致時,會大吵一架,甚至有的會大打出手,而很多父母就忽略了這些不和諧的家庭矛盾,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關系的不和諧直接導致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使孩子做事不專心,不專注,降低孩子自制力的行成。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避免吵架,給孩子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3、父母缺乏親子交流溝通
很多家長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照顧,缺乏必要的跟孩子的交流,導致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愛他們,甚至有的家長回到家以工作累為借口,推脫陪孩子,更加導致孩子認為他們是爸爸媽媽的累贅,變得更加自卑。對于性格的形成極為不利。
4、父母太過于溺愛孩子
有的父母可能盼來盼去好不容易盼到一個孩子,所以格外溺愛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不小心絆倒都是路不平的原因。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格外自大,而且目中無人。想做什么做什么,何談專注力,何談控制力。
5、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不一致
很多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導致孩子盲目自大,不聽家長的,這也是很多年輕人不跟老人住一起的原因。爸爸說這樣好,媽媽偏不,父親跟母親意見都不一致,導致孩子不知道聽誰的,這樣的家庭教育理念,肯定讓孩子不知所措,自制力更加是控制不來哦。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需要三大“法寶”的加持!
1、培養孩子時間意識,理解時間
很多家長會和孩子說,在玩五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可是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不知道5分鐘究竟是多久,所以也難怪孩子會不守時,沒有時間觀念。
家長可以先讓孩子認識時鐘,然后在做事的時候限定時間,比如起床穿衣服要在十五分鐘內完成,如果超出了時間,就要減少一次吃零食或者玩玩具的機會,讓孩子理解時間、珍惜時間。
2、延遲滿足孩子需求,激發自控力
要改變現代家庭中對孩子的及時滿足,學會延遲滿足,讓孩子懂得等待。比如:孩子看到同學有一個玩具很特別,一放學就鬧著要買,這時候可以試著和孩子討論,學校邊上這個玩具太貴了,可以在網上購買,價格還便宜一些,只是需要等待幾天的時間。
還可以像棉花糖實驗一樣,可以引導孩子多等待一些時間,可以得到更多的獎勵。比如:你正在做飯,孩子鬧著要你拿點心給他吃。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正在忙著,可以等媽媽一小會兒嗎?到時候媽媽給你拿最大的那塊蛋糕。”
讓孩子學會等待,在等待中獲得更大的滿足。孩子的自控力才會提升,才會抵制住眼前的蠅頭小利,取得更大的成功,追求更長遠的更高價值的目標。
3、給孩子獨立空間,學會自控
網上流傳的一些梗,“媽媽覺得我冷、奶奶覺得我餓”等,無一不表現出家長對孩子事無巨細地包辦。這讓孩子沒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遇事沒有主見,更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那怎樣給孩子一個自由生長的空間呢?很簡單,不妨從給孩子一些零花錢開始,讓他自由支配。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去管他是否一次性全部花完,還是全買垃圾食品,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孩子長期以來都被家長包辦,沒有自己的選擇空間。而這個自由支配零花錢的過程就是在鍛煉他的自控力。家長可以從中觀察,適當做些正向的引導,孩子的自控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提升起來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