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不聽話,其實恰恰反映了爸媽對孩子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太少了。孩子就是爸媽的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育兒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怎么可以不聽話。下面整理了讓孩子聽話的十個方法,希望各位家長能正確運營到教育孩子的行動中去!
讓孩子聽話的十個方法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本人、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
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
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
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硪蠛⒆?。
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
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孩子不聽話就一定是壞事嗎?
孩子不聽話,絕大多數都不是故意跟爸媽作對,而是個性獨立發展的重要標志。一般而言,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會經歷生理上的斷乳,切斷與媽媽身體的聯系;但心理還是與爸媽(尤其是媽媽)連為一體的,對爸媽很依賴,很聽話。
但孩子總要長大,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也即要心理斷乳。從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發展來看,“不聽話”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并不是一件壞事。爸媽若是一味地橫加干涉或責罵懲罰,孩子也可能會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會受到嚴重的傷害,獨立性的發展可能會停滯不前。
孩子很聽話就一定是好事嗎?
在家聽爸媽的話,上學聽老師的話,工作聽領導的話……這么聽話的人,聽起來就是很難成大氣候哦。從現實層面上來說,那些社會上的佼佼者一般都是有自己主見的、敢想敢做敢冒險的??!
如果太聽話,思考能力可能就會比較弱,有時缺少主見,做事也不果斷,大多難有獨當一面的氣勢。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聽話不一定是件好事。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