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第一時間應該教育孩子拿別人東西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尤其是偷拿別人的東西是可恥的,家長要問清楚孩子是偷拿別人的還是經過別人允許拿的。要制止孩子這種愛拿別人東西的壞毛病。
小孩偷拿別人東西怎么教育
1、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先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孩子順手牽羊被投訴,相信父母們心里不好受。但要先保持冷靜,先了解事情的原因,而不是只聽信別人的一面之詞否定孩子。
年齡比較低的孩子,一般是沒有物權意識,也不知道商店里面的東西還需要掏錢買。大一點的孩子對于某種東西十分的喜愛,大人不允許買,因此私下悄悄偷過來用。
還有一些孩子享受“偷”這個動作帶來的快感,利用“偷”東西來發泄自身的壓力。父母要了解孩子偷東西的動機,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開導教育,這樣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2、學會共情,理解他們的動機而不是貼標簽
無論孩子出于什么動機偷東西,父母要學著共情的姿態理解孩子。溝通的時候嘗試這么說,你很喜歡這個東西,一直都想得到它,爸爸媽媽理解你,但是這種做法是不對。
共情的姿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他們才會更愿意放開心扉說出心里話。
打罵只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公眾場合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這樣都不利于父母與子女進一步的溝通。
3、讓孩子道歉,但不能把東西買下來
公眾場合下的偷竊行為,物品要及時原封不動歸還。讓孩子當面道歉,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更重要是,有些孩子會因為偷東西被識破了,哭鬧不止。家長這個時候不能妥協把東西買下來,這樣反而讓孩子嘗到好處,下次還會繼續重施故技。
4、幫助孩子復盤事情,過程后承擔后果
父母在家和孩子復盤事情的經過,樹立基本的道德意識和紀律。讓他明白偷東西是不對,想要得到東西需要付錢,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在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自己如何戰勝欲望。一般來說,有偷竊欲的孩子缺乏物質安全感,父母反思一下,是不是日常對孩子的物質控制欲太強了。
?雖然不鼓勵通過責罵的方式威懾孩子,但是孩子做錯事還是需要承擔后果,不然孩子似乎就進入了一個怪圈,偷了東西,只是說句“對不起”就完事。
比如偷了東西,在近期內取消買玩具或去游樂場的權利。但過一段時間后,因為孩子的良好表現,父母還是可以給予孩子獎勵。
孩子為什么會“偷東西”
1、被偷的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而脆弱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拿自己的行為和其他孩子進行對比,若別的孩子得到的,自己不能獲得,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比如,老師們會根據孩子們的表現給小朋友們頒發小紅花,或者一些小獎品,而當孩子沒有獲得這些獎勵時,會因內心的失落感而引發其產生通過“偷”的方式來獲得這些買不來的榮譽,進而彌補其內心的損失。
2、家長對孩子的限制太過嚴厲
若孩子有偷錢的行為,可能就是家長的管教太過嚴厲了,限制了孩子在金錢上的自由度,其實,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之后,家長可以適度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培養孩子養成對金錢消費正確的價值觀和使用方法,避免因為一些小錢而產生更加嚴重的后果。
3、孩子產生了不良習慣
當孩子產生了不良習慣之后,比如,小時候喜歡買零食吃,長大了可能會因為打游戲充值沒有錢等等,就會萌發偷的欲望,正當地和家長要錢,孩子擔心會因為自己的不良習慣而挨罵,所以,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自己認為是“捷徑”的方式,悄悄地偷家長的錢,或者偷同學的東西用變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孩子偷錢家長怎么避免
1、適度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就明顯了許多。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有自己的喜好,或者是迷戀的事物。可能是吃的、穿的,也可能是玩兒的。在他們心理,是渴望得到這些心儀之物的。如果家長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可能就得不到心中想要的事物。當同齡人都有,而自己卻沒有時,孩子就失去了社交的“敲門磚”。因此,家長一定要適當地給孩子零花錢。只有這樣,孩子的生活才能更加豐富多彩。
2、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比起苛刻孩子的零花錢,給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更為重要。若是孩子沒有正確的金錢觀,他們無論是在消費,還是在存錢的時候,就沒有適度的概念。要么揮霍無度,要么扣扣索索。無論哪一種,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不利的。只有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錢該花在哪里、該怎么花。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