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小孩幾乎都會有叛逆期。所謂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于心理從幼稚到獨立成熟的過渡期。在這期間,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管與監護。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所有的孩子都有叛逆期嗎
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會有叛逆期。只是叛逆時間長短不一,叛逆表現各自不同,叛逆后果也有許多不同。大多數情況下,學者與家長對于青少年的叛逆期研究關注較多。實際上,還有一少部分沒有叛逆期的青少年,只是為數不多。本質上講,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其后果比有叛逆期的孩子更嚴峻,更應當引起專家學者和大眾的關注和重視。
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和意識獨立的必經階段,是走向成年人的必經階段。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為孩子有叛逆期而高興,而不是煩惱和無奈。因為這是孩子心理和意識健康成長的標志性階段。相反,如果孩子沒有叛逆期,其后果的嚴重性遠大于前者。這要引起家長的格外重視。
如果說有叛逆期表現的孩子令家長頭疼,不好管教的話,起碼這說明孩子在成長,將來總會走出這個階段,成為一個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大人。而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在心理和意識上永遠長不大。我們見過太多的成人巨嬰。媽寶男、媽寶女、啃老族等等,他們幾乎個個都是長不大的孩子。盡管身體強壯,但個個都是心智不成熟。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叛逆期
1、與孩子溝通要保持冷靜
以硬制硬是對叛逆孩子最失敗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和孩子溝通之前,急躁的父母,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不要脾氣一急就開始對孩子打罵,把原本要好好溝通的計劃拋諸腦后。此外,和孩子溝通最好在孩子冷靜時,再進行溝通,效果更好。
2、在溝通中多觀察
溝通有很多方式,父母如果一直沉浸在作為孩子爸媽而焦急擔憂的角色里溝通多少會偏離理智的方式,所以不妨先觀察下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存在什么問題,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叛逆問題,從不同角度和孩子作溝通。
3、不要過于苛刻
對于叛逆期的孩子不要過于苛刻,要懂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千萬不能太啰嗦,不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作為家長要耐心的陪孩子度過叛逆期,盡量不要打罵,這樣會讓孩子起反抗心理。最后,就是多溝通,多引導,不要強壓。
4、融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叛逆一半來源于與父母的代溝,他們認為父母總是批判自己追求的興趣,比如動漫明星、電子游戲等。身為父母,不妨融入這叛逆孩子的世界,不要因為怕孩子的興趣影響他的功課而厲聲禁止,而是跟孩子討論下他們喜歡的電子游戲、動漫明星,在融洽的討論中再適時以合理的方式提醒孩子什么是該學的,什么是不該學的。這樣可以避免孩子沉迷電子游戲或盲目追星。
5、批評孩子要分清場合
當著親友或孩子的面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父母的批評。
6、措辭要切忌
“你簡直不可救藥”、“你怎么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7、征求他人的意見
教育孩子不是父母自己就能解決的事情,總會碰到瓶頸,這時候不妨多和有相同經驗的父母或孩子的老師交流想法,使自己的思想不那么局限。
孩子產生叛逆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四個
第一,孩子思維發育趨于成熟。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大腦發育逐漸成熟并趨于健全,對事物和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和觀點。從前他們崇敬父母,但是現在隨著生活空間和交往范圍的擴大,以及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得到的信息,發現父母的觀點不總是正確的,進而對父母管教產生了質疑和否定,甚至出現頂撞和行為逆反。
第二,精神上追求獨立自主。初中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常常顧忌不到他人的想法與心情,因此會出現認知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他們會把父母的勸說及指點都看成是對自己的管制,是對自己自由的干預和限制,所以,只有通過反抗和對立才能達到追求自己獨立自主的目的,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第三,性別意識強化。初中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進而導致性別意識增強,最終發展為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萌發對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開表現這種愿望和情緒,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沖擊和壓抑,進而激發逆反情緒。所以,青春期的兒子更容易與父親作對,女兒更容易與媽媽唱反調。
第四,父母自身的缺陷和教育失當。如果父母性格不好,本身行為習慣上有較多缺陷,孩子更容易叛逆。有些家長管教孩子簡單粗暴,不來不會好好溝通,或者小時候對孩子特別溺愛,等孩子上了初中以后開始嚴加管教,制定各種家規,讓孩子一下子無所適從,還有的父母當面教孩子應該怎樣怎樣,而背后自己的言行卻是另一套,讓孩子覺得大人非常虛偽、不可信任,等等,諸如這樣的原因,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叛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