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時候孩子不愿意承認錯誤,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受到懲罰,這是孩子通過之前的體驗總結出來的。家長要以平常心對待,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導、教育、溝通等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不承認錯誤還情緒化怎么辦
1、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家長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需要先了解了整個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和孩子一起分析情況,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在哪里時,再讓他認錯也不遲。有時候孩子犯了錯,我們要給他一個說明辯解的機會。
2、幫助引導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對于不認錯的孩子,家長先不要去追究錯誤的大小,而是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承認錯誤上。家長首先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誰的錯就是誰的錯,不要幫孩子找借口,以免混淆孩子是非觀。要鼓勵孩子說實話,以寬容的姿態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沒關系,只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時指出:“做了錯事又不肯承認,那是非常不好的。”
等到孩子表示認錯后,應該及時肯定他的進步,然后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什么地方,指導孩子應該怎樣做,讓他從中接受教訓,為今后正確的行為打下基礎。
3、正面教育激勵孩子
當孩子做了錯事,家長以冷靜寬容的心態,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和孩子一起分析做錯事的原因。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要高高在上地訓斥孩子,以一種寬容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犯錯行為。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有自己的獨立愿望,也有自尊心。
孩子為什么不愿意承認錯誤
一是害怕懲罰,不敢認錯,孩子一犯錯直接就沉下臉來問青紅批評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產生畏懼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犯了錯誤,為了避免懲罰,自然不敢告訴家長真相,只能用不承認或者說謊來掩蓋自己的過錯。
二是自尊心受傷害,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就很喜歡當眾批評孩子,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記住教訓。孩子也是有獨立的人格,他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啊!當面教育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很丟臉,產生羞辱感。對于有些自尊心較強的孩子,更是會出現抵觸情緒和抗拒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愿意承認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是家長沒有樹立榜樣作用,身教重于言傳的事例可以貫穿古今,很多家長為了面子,做錯了事不承認,認為一旦讓孩子知道父母也做錯事就不能樹立權威了,殊不知雖然孩子小,但心里什么都知道。
如何引導孩子,讓他正視錯誤并改正?
1、轉變教育觀念
要明確一件事:犯錯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現象!身為父母,哪怕再不愿意,也要以寬容和理解的心態,接納孩子的這些錯誤,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
可能之前的教育理念有誤,從現在開始不要過度地批評、責罰,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同理心去教育他們。
父母要傳遞給孩子一種思想: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不用害怕,只要能認識到錯誤,并且認真改正,都是好孩子!
2、耐心傾聽和溝通
最成功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有多聽話,而是讓他們敢于透露心聲。聰明的父母,要學會跟孩子溝通,讓他們在犯錯的時候,能主動說出犯錯的過程!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給出最合理的建議,幫助孩子規避錯誤。
當然,在孩子講述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忍住內心的暴躁,認真傾聽他們。倘若此時父母暴跳如雷,那孩子肯定不會有講述的欲望。
溝通,是教育路上最好的法寶,親子間要像朋友一樣相處。只有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共同成長。
3、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大部分知錯不改的孩子,都是因為沒有責任心,害怕被父母懲罰!錯誤已經形成,父母就換個角度,不要再糾結錯誤本身,而是要引導孩子勇敢承擔自己的責任。
第一步,就是認識并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知道自己做錯了,才有改正的可能性;要是連錯誤都認識不到,怎么可能改正呢?
接下來,再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針對錯誤本身,可以采用道歉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彌補措施。
4、合理的獎懲制度
當發現孩子犯錯不愿改正時,父母可以指定適當的獎勵和懲罰措施。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所有犯過的錯誤,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同樣,只要知錯能改,都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
初次犯錯的話,父母可以不懲罰,只讓孩子認識錯誤;要是屢教不改的話,就需要嚴懲,勢必讓孩子知道后果很嚴重。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