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首先,媽媽要先冷靜下來,柔聲安慰好孩子的情緒,傾聽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再慢慢給予開導,與孩子達到共識。
兒子跟母親吵架了該怎么回應
1、了解孩子鬧情緒的原因:孩子一般都不會無緣無故的鬧情緒,他們鬧情緒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長朋友應該找出孩子鬧情緒的原因,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合理的可以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跟孩子講道具,不能只是要求孩子“不能這樣做”。
2、從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有時孩子鬧情緒是因為家長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比如說去商場,家長買完自己的東西就要帶孩子離開,卻沒有考慮到孩子也有自己想買的玩具等,要是小孩買玩具是合理的,家長可以滿足他,如果不合理,比如家里已經有了,就跟孩子好好說說,孩子一般也能理解。
3、不要打孩子:當孩子鬧情緒時,一些家長可能會不耐煩,就會動手去打孩子,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不僅可能產生逆反心理,而且打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下次孩子還會繼續鬧情緒。
兒子為什么不喜歡媽媽
1、過度干涉:媽媽總是對孩子無微不至地關心,幫助他們做一切。然而,孩子也有自己的個性和獨立思考的權利。過度干涉會讓孩子覺得束縛,從而產生反感情緒。
2、嚴苛的要求: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最優秀的人,所以對他們的要求總是非常高。然而,長期的壓力會讓孩子覺得無法承受,產生對媽媽的抗拒心理。
3、一味的責備:媽媽在教育孩子時常常采取責備的方式,但孩子只聽到了負面的評價。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媽媽只是糾結于他們的錯誤,缺乏鼓勵和支持。
4、缺乏溝通:忙碌的現代社會讓媽媽們經常疲于奔命,無法與孩子進行深入的交流。孩子渴望媽媽的陪伴和傾聽,當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會對媽媽產生抵觸情緒。
5、批評過多:媽媽經常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進行過多的批評。孩子會感到無法自由表達自己,對媽媽產生不滿。
6、時間不足:媽媽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掙扎,時間總是不夠用。當孩子需要媽媽的陪伴時,卻發現媽媽忙于其他事情。這讓孩子感到被冷落,產生對媽媽的不滿情緒。
7、喋喋不休:有些媽媽在家里總是嘮叨個不停,對孩子的言行進行不斷的評論和指責。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厭煩,并對媽媽產生厭惡情緒。
8、不尊重隱私:媽媽常常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不給予孩子足夠的私人空間。孩子渴望獨立和自主,當媽媽缺乏對隱私的尊重時,他們會對媽媽產生反感。
9、忽視興趣愛好:媽媽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按照她們的期望去培養興趣愛好,而忽視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這讓孩子感到被束縛和無法自由發展,導致對媽媽的討厭情緒。
10、不體諒情緒:有時媽媽在情緒波動時會對孩子發脾氣或做出過激的舉動,這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和不安。長期下來,孩子對媽媽產生恐懼心理,進而表現出對媽媽的討厭。
媽媽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
1、家長要與孩子平等相處
在生活中,父母總是以長輩的姿態去要求孩子。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為孩子分析。如果父母能以平等的姿態,充當孩子的同學、朋友等角色,那么就能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感,慢慢打開孩子的心扉,讓孩子在家長面前暢所欲言。初中生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生理和心理的日漸成熟,面對嚴厲的父母,正是基于這樣的心態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2、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習慣了從小就幫孩子做決定,大到孩子交什么朋友,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孩子在進入初中之后,慢慢地擁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迫切的想證明自己,想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這恰恰是孩子走向獨立成熟的開始。父母不應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給予相應的意見和對策,慢慢引導孩子,這樣才能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
3、欣賞、鼓勵孩子
有的父母從小習慣了打擊式的教育,本來初心是想讓孩子得到激勵,但是因為言語舉止不當,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喪失了信心。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何況還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有時候適當的正向激勵反而更容易激勵孩子。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不要著急批評孩子,換種說法孩子更能接受。偶爾給予孩子一些小禮物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4、對孩子要求具體化
父母總說:“你要好好學習,以后才能怎樣怎樣?!钡蔷唧w怎樣才算是好好學習?如何好好學習?父母也不清楚。一句話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帶動孩子成長。比如每天制定計劃和孩子共同完成,或者制定約定,到達約定給予相應的獎勵。只有具體落實目標,踏實去做才能進步。
5、有共同話題聊天
互諒網時代信息快速發展,各種網絡流行詞層出不窮。只要斷網幾天就會發現跟不上現在的年輕人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溝也日漸增多,每次聊天沒有共同話題都聊不到幾句,父母想要子女有他們那個時代的想法是很難的事情。何況時代在變化,父母也可以去多了解了解新鮮時事,以便于以后和子女有更多的話題。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