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假期是提高成績的好時機,如果假期單純的讓孩子玩的話有些家長認為是不合理的,就想趁假期的時間幫助孩子提升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那么怎樣在假期提高成績呢?
在假期中,孩子最苦惱的問題就是想學習卻無法投入,那么這時候家長如果想有效的幫助孩子完成學習計劃,就要家長要和孩子一起來學習如何管理假期中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怎樣在假期提高成績:
1.做好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時間管理是時間和內容的有機結合,要把我們的精力和熱情有的放矢,合理分配到每一個時間點上,把注意力放在朝向未來目標的當下的每個步驟上。
制定計劃的時候還要注意時間的合理性,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習的內容計劃時間的長短,例如一篇數學卷子大概一個半小時,背一篇英語課文大概半個小時。時間安排合理才能高效掌握自己的生物鐘,要把最難的任務放在孩子最精神的時間段。
2.把時間單元化,細化學習內容。把時間單元化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好辦法。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列出一個表格,按照學習目標把每一科的學習內容分成等份,最好再寫上日期,再估算一下每一天完成每份的內容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制定學習內容的原則就是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客觀地制定計劃,不能貪多求快,要具體到第幾頁第幾題,越具體越好實施,這樣才能操作。如果不具體,孩子很可能一坐到書桌面前就一頭霧水,不知道學什么好。
3.時間的安排上,要細化到每一個時間單元,每個時間單元的中間還要有10~15分鐘的休息時間,休息時間可以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做一些在室內可以做的體育運動。這樣不但可以緩解壓力,調節情緒,而且對提高智商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4.如果要在假期里高效學習,就要讓孩子遠離手機。孩子可能會在一開始的3~5天比較不習慣,之后就習慣了。如果孩子實在下不了這個決心,就三天玩一次,一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5.家長可以把做好的計劃表格貼在墻上,每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就打個勾。孩子每天路過的時候看著打過的一個個勾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進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相信你的合理規劃,一定會幫助孩子解決怎樣在假期提高成績的煩惱,也會讓孩子在假期的生活變得很充實。
相信很多幼兒園孩子的家長都經歷過,每天早上催促孩子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餐,但是孩子總是不為所動,一直拖拉磨蹭,最后家長總是火急火燎的,幫孩子做完事情,送孩子上學,有時候甚至自己上班都遲到了。那么幼兒園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對應方法有哪些呢?
幼兒園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對應方法
1、培養時間觀念
幼兒園的小朋友對于時間是基本概念的。家長經常對孩子說“我們只有10分鐘了,快一點”這是沒有用的,孩子并不知道10分鐘是多久。這時候家長可以想辦法將時間概念可視化或者是量化。
比如,準備一個沙漏,告訴孩子當傻子全部落下來之前,你要把牙刷完;或者指著手機上的時間,告訴他這個數字變成幾,我們就要把飯吃完哦。這樣才能有效讓孩子養成時間觀念,加快自己做事的速度。
2、計數法
家長可以采用計數法催促孩子抓緊時間完成某件事情。家長要實現掌握好孩子做一件事大概要完成的時間。事先與孩子講清楚,數到第幾聲的時候,他要做完某件事情;然后讓幼兒準備好,說完“開始”以后就計時:1、2、3、4、5……,孩子為了完成任務,就會盡量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孩子快到時間了還沒有完成就要放慢數數的時間,讓孩子順利完成。
孩子按時完成任務后,要給他自由游戲的機會,告訴他因為他動作快就可以節省下來時間自己玩游戲,這樣就會正向激勵孩子做事動作越來越快。
3、訓練孩子做事的熟練度
幼兒園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可能是因為,他們做一些較為復雜的事情動作還不熟練,家長讓孩子在平時里多次訓練,做事熟練后,孩子做事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比如,在空閑時間訓練孩子穿鞋系鞋帶的時間,可以讓孩子練習穿每雙鞋,家長也可以和他比賽,更能讓孩子在平常早晨可以快些穿鞋。
4、讓孩子磨蹭付出代價
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磨蹭的壞毛病,一方面又忍不住出手幫助孩子、縱容孩子,其實有時候讓孩子承擔做事拖拉的后果也可以讓孩子長記性,以后更注意自己的行動。
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業,這種情況家長就不要催,讓他自己知道不按時完成作業就要被老師批評。孩子挨了批評后,就會認識到磨蹭的后果,幾次以后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加快速度。
對于孩子來說,到了上學的年紀家長們都會很苦惱,因為一些孩子會不愿意去上學,當家長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像什么孩子到學校搗亂、孩子上課不專心等等,那么幼兒園孩子專注力不好怎么辦呢?
幼兒園孩子專注力不好怎么辦
1、多溝通以及培養孩子自制力
孩子天性就是活潑好動,家長們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告訴孩子上課需要遵守紀律,注意認真聽老師講課,這是對幼兒園學生的基本要求。此外要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如鼓勵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等。
2、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可以鼓勵孩子將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使孩子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避免上課走神。
3、帶孩子多做運動
家長們應該加強孩子的日常注意力鍛煉,既能鍛煉孩子身體健康,又能幫助孩子養成觀察事物細節的習慣。例如投籃、踢球、跳繩,這些活動雖然簡單,但都需要大腦保持高度專注,才能夠指揮好身體各部分。
4、多給孩子一些關愛
如果是因為家庭的問題,導致幼兒園孩子專注力不好,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盡量來滿足孩子。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告訴孩子,要上課好好學習,保持好的注意力,并且做到集中精神,改變孩子原有的觀念。
5、保持健康的睡眠
家長們可以看看是不是孩子晚上玩的時間長了,還是晚上沒有睡好,還是晚上做噩夢了,導致在幼兒園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注意孩子正常的睡眠,這樣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6、創設良好的環境
孩子因為年齡特點,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很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家長們要了解哪些外界因素對幼兒會形成剌激,盡量減少分散幼兒注意力的事物或行為的出現。如在孩子看書時,切忌大聲呼喊孩子的姓名,否則會使孩子的注意力分散。
如何解決幼兒園孩子專注力不好這個問題,家長們可以說是煞費苦心。通過上面幾點方法可以很有效的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做事情更加專注,上課不再東張西望,關鍵還是家長們要選對方法。
很多家長們認為教育孩子的理念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不同時期教育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是在變化,那么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都有哪些呢?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
1、是孩子的啟蒙教育
啟蒙性是家庭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有句話說的很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所養成的性格習慣是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家庭環境的好與壞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發展上起到了定勢作用,孩子正是從家庭里最先樹立了自身模糊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而在接受新的價值觀時,也總是與自己已經形成的觀念作比較而選擇性的接收、對照,從而建立新的價值理念。
2、很容易感染孩子
快樂的事情與人分享,就會產生雙倍的喜悅,困難的事找人一起分擔,痛苦就會減半。家庭教育在情感上最多體現了其感染性。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也會傳遞給身邊的人,并與其產生共鳴。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也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著血濃于水的親情,與子女間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是無時無刻的。家長的興趣習慣,常常也決定了子女的行為舉止,所以,在教育子女時,父母更是模范和表率。
3、親子關系的養成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充滿親情,而教師教育孩子則是出于責任。父母帶著親情的教育,有時會產生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家庭早期教育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影響很大,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快的適應幼兒園學習,孩子的學習起點也會更高。
4、教育內容的廣泛
老師一般是對孩子進行指定內容的教育,而父母則是為了促進孩子和諧發展,無論是學習、道德、行為,家長都要對其進行教育引導。這種多樣性的教育,家長會結合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這使得孩子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且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
具體的教育手段也更多樣,父母言傳身教,可以啟發、誘導、贊揚、批評等多樣化方式,如何選擇是由具體的教育內容、情境等因素決定的。
在了解了以上這些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之后,家長們就能明白為什么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不一樣了。家長們要在孩子每個階段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這樣才能更好的順應孩子的成長。
四歲小孩叛逆不聽話怎么辦?四歲的小孩不會是叛逆期的,這個時候不聽話只是被大人寵壞了,家長需要反省自己。現在的小孩都是捧在手心里長大的,父母的溺愛會讓小孩看上去特別叛逆,四歲的小孩只是看大人臉色行事,不懂得叛逆,父母需要立規矩,不要小孩一鬧什么事情都滿足,慢慢的就會好了。
四歲小孩叛逆不聽話怎么辦
一是給小孩充分嘗試新事物的機會。比如去菜園摘菜,去了解挖山藥的生活,去黃河邊看滔滔河水,去舊房子故地重游等等,在此過程中,充分肯定小孩的感受,給小孩講解不懂的地方,引發小孩的思考,開闊小孩的視野,讓小孩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
二是讓小孩感受親人間的關愛與需求。家長對小孩的愛是無微不至的,也是特別容易達到的。但是,小孩顧及大人的感受與需求,則不是每個家庭能做到的。
這個四歲左右的小孩,在生活的過程中,得到了家人關愛,尤其贊嘆的是,小孩也在舉手投足中能將自己的關愛輻射與每一個家庭成員,使得這個家庭看起來那么和諧,那么有愛。
三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孩也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時候,家法就起作用了。讓小孩通過小小的懲罰,知道是非曲直,明白仁禮戴道,形成對錯界限,從而避免是非混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是合理定位生活及精神需求。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人能代表本人的思想,小孩雖小,也有需求,也許是精神上的,也許是物質上的,家長要合理把握,正確對待。合理的一定要達成,不合理的一定要說明理由,闡述事實,打消念頭,形成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在未成年之前都會經歷3次叛逆期,分別為:寶寶叛逆期、兒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孩子四歲叛逆期還屬于孩子人生匯總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教育引導會比較耗費精力,所以家長要掌握合適的方法。那么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導呢?
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導
1、面對四歲孩子的叛逆期的行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叛逆發脾氣,有可能是跟家長學的。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不要隨意發脾氣。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管理好情緒。當孩子處于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時,也不會亂發脾氣的。
2、盡早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最遲應該在孩子四歲左右的時候和他們建立一份朋友的關系,這將非常有助于日后的親子溝通。不過同時,家長也要保持權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
專家表示:“權威是一種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不過,家長的“權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導你怎樣過自己的一生”。
3、學會正確地立規矩。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正在經歷他們的幼兒園階段,3-6歲是孩子初步社會化的過程。他們走出家庭,來到幼兒園,需要跟小朋友們相處,需要服從老師的管理,需要遵守幼兒園的各項規定。此時,正是立規矩的好時候。
有些孩子叛逆,是因為家長不會立規矩,跟孩子沒有底線、沒有邊界,孩子也很迷茫,既然怎么都行,那就耍唄,反正能達到目的。
家長要抓住一次孩子叛逆或哭鬧的機會,讓他知道什么是規則,這個規則適用于什么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光是他,在這個環境里的人都需要遵守這個規矩,如果不想遵守,不但反抗沒有用,而且有時自己就會被排斥出去。
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有什么表現
1、跟爸爸媽媽對著干,忽視:爸爸媽媽規定的事不做,越嚴禁做的事情越大;沒理爸爸媽媽,寧可自己玩,都不愿父母一起玩。
2、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
這種叛逆表現大部分出現在“寶寶叛逆期”時期,這期間的寶寶處于2-4歲經開始出現自我的意識,喜歡有自己的主見,慢慢開始反駁父母的意見。
對于孩子來說,專注力是學習一樣東西必不可少的東西,專注力集中的孩子往往學東西會更快,那么對于四歲孩子專注力差怎么培養呢?
四歲孩子專注力差怎么培養
專注力是孩子需要培養的一種品格,它是一個人能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專注力對于一個人的成就影響不言而喻,專注是精進的基礎,日復一日的精進,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共因。
首先,四歲孩子專注力差,我們家長需要從身體狀態以及內心去深入了解寶寶,比如四歲左右的寶寶一般不會有太長的專注力,即使感興趣的東西也只能維持在20分鐘左右,這是跟孩子本身的專注力以及大腦結構決定的。
其次,在身體方面,由于四歲孩子在很多的器官生長方面都比較稚嫩,很多事情不適合長時間的去專注,比如用眼用腦等等。
觀察孩子平日表現。四歲孩子專注力差,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孩子平常的行為表現,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如果孩子屬于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類型,當然適合以靜態的方式去引導,比如帶孩子聽一些音樂,讓孩子玩拼圖繪畫等等,如果孩子的身體一定要動起來才能夠學習,那就不如配合孩子,比如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可以隨口問他一些與課業相關的問題,讓他在運動身體的同時也能夠動動腦子。
另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大肌肉運動,如果家長不方便一邊玩一邊和孩子說話,也可以采用先滿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動量,再讓孩子專心從事靜態活動的方法。
四歲孩子專注力差,家長要幫孩子創造成就感。成功的喜悅感可以鼓勵孩子再接再厲,讓孩子順利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比如集滿了十多小紅花之后,就可以給孩子買一本他喜歡的書或者玩具,讓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在了解了以上這兩個前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先從小孩感興趣的方面去引導他達到某一階段,時間控制在20分鐘做的專注度就可以了。
然后就是一半感興趣一半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也讓他去完成一定的結果,并且在他完成以后一定要加以表揚和鼓勵,長此以往就會慢慢的讓他對完成一件事情有了成就感和樂趣,從而達到培養孩子專注力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越來越重視,以前孩子都是上完幼兒園后就上小學了,現在家長為了讓孩子更能更好的銜接學習,會選擇讓孩子在幼兒園后上學前班。對此就有家長想,孩子幼兒園不上大班直接上學前班可以嗎?
不上大班直接上學前班可以嗎
可以不上大班直接上學前班,直接上學前班對孩子本身是沒有影響的,只是看孩子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不能跟上進度,孩子如果能跟上學習進度,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孩子在剛去學前班的時候可能優點生疏,等孩子時間長了適應了就可以了,對孩子的心理上沒有太大的影響。
不上大班直接上學前班的利害
1、不上大班直接上學前班的好處
孩子在學前班可以提前學習到小學的知識,尤其是小學一年級上半學年的知識點,因為很多家長在孩子開學前就通過或自學或是學前班的行事,讓孩子在開學前完成了學習,老師在教授進度上就會偏快。這個學習過程很考驗孩子的學習和接受能力,沒有學習過的孩子最容易在這一階段形成厭學的思想。
全天制的學前班基本就是在模擬小學的課程,語數外音體美全都不少,有些還會有編程、鋼琴、舞蹈這些,學前班通過模擬小學的課程及學下環境,能夠幫助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孩子在學前班也能學到一部分的小學知識,能夠在開學前就打一個良好的基礎。
2、不上大班直接上學前班的害處
有些家長認為,提前上學前班,孩子可以提前學知識,相比于同齡人,可以早一點開始學習系統性知識,為以后小學課程做準備。孩子上一年大班再上學前班,很浪費時間,不如直接上學前班,早上一年可以多學點知識。孩子提前上了學前班,肯定會比同齡人要厲害,懂得要更多。
但等孩子真的進去了才發現結果跟家長預想的可能不太一樣,孩子的成績并沒有得到提高,還因為周圍聽課的同學都比自己年齡大,變得膽小,不敢在人前發表意見。
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的不同決定了孩子有著不一樣的性格,對內向一些的孩子而言,從熟悉的幼兒園班級進入到了陌生的環境,周圍的同學也都比自己年齡大,孩子的心理上會有些不適感。其他孩子在接受知識的時候,老師一說就會一點就通,但孩子卻需要在課下反復思考,對孩子的自信心也會造成嚴重打擊。
幼兒園大班和學前班各有利弊,幼兒園注重培養孩子的品質及綜合能力,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學前班更重視的是孩子的知識及記憶,重視孩子學習到了多少知識,又記住了多少。
幼兒園大班和學前班并沒有誰好誰壞之分,只是側重點不同。家長要問孩子不上大班直接上學前班可以嗎,只要孩子能適應,當然是可以的。不管家長選擇哪個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感嘆,現在的孩子脾氣真大。有情緒了,不管在哪里,該哭哭該鬧鬧,怎么哄怎么說都不行,大人都感覺丟人,想給拎回家,有些家長急了直接的就想打孩子,過后還得哄,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那么孩子控制不了情緒怎么辦呢?
六歲的孩子控制不了情緒怎么辦
1、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要做的不是斥責孩子說:“不要哭!”而是讓孩子充分表達情緒。
2、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的第一步是需要家長給孩子安全感,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他,安撫孩子過度極端的情緒和想法。
3、父母以身作則。家庭中,親子之間存在很多親密溝通,父母可能不經意的一些行為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波動,想要孩子的情緒穩定,父母需要從自身做起。
4、情緒控制最好的辦法就是實戰,而孩子情緒很容易高發在與小朋友的玩耍之中,主要是因為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得認識與理解。爸爸媽媽多多的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進行交際,哪怕發生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孩子就學會了如何在與他人交往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冷靜。
5、孩子因為生氣將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扯壞,比如孩子在與小朋友爭執的時推倒小朋友,等等,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需要為情緒失控的行為負責,向小朋友賠禮道歉。經過幾次這樣的負責行為,孩子自然會記得,情緒失控的后果,也就慢慢的學會自我控制。
孩子有情緒很正常,當孩子控制不了情緒時,父母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用最有效的方式表達情緒,直到孩子最終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情緒為止。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