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學好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孩子的小學階段一定要打好基礎,但是由于語文相比其他科目來說,會顯得有些枯燥,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學習語文,那么對于不喜歡語文的孩子,小學語文成績如何快速提高呢?
小學語文成績如何快速提高
1、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辈煌淖舟E,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擁有一手好字,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寫字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也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
2、平時做好積累很重要
語文不像數學,記好公式會運用就可以,語文需要平時的積累,多閱讀多看書學習,提高對字、詞、句的理解,比如書中的段落、文章等等,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有利于提高寫作。
3、讀課文
想要小學語文成績,也要重視讀課文,讀課文就是大聲正確地朗讀課文。大聲朗讀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而且對健康也有很多益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大聲朗讀的作用,反而顯得很抗拒。因此,家長和老師要明確讓孩子閱讀的作用,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幫助孩子培養閱讀課文的習慣。
4、做個有心人
備個小本子,看到有好詞好句把他們記下來,;生活中,有好的素材也隨時記錄下來。語文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語文素質、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它也是一個語文修養積淀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如果,同學們能按照以上的要求踏踏。實實地做到,定會有所收獲。
5、多讀古代詩詞
早起讀書是一種好的習慣,讓孩子早起進行晨讀有助于她記憶力的培養。在選擇晨讀的材料上面,古代詩詞就是很好的選擇。
比如唐詩三百首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多讀它可以讓孩子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而且還能對古文進行一定的積累,有助于在語文寫作上得以運用。
6、提升對語文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習語文也是如此,若沒有興趣的話,學生只會把學語文當做一種任務或者負擔,學習起來很吃力;有興趣支撐的話,孩子自己愿意自主學習,能在語文中找尋快樂,并且花更多時間精力學習。
有些學生語文底子差,本身就對語文失去了信心,自然談不上有任何興趣了。在平時教育中,不妨讓學生由淺入深,先用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先有基本的自信心,慢慢提高對語文的興趣。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分內因和外因兩類
第一、外部干擾:噪音,對話。不舒服的椅子和桌子,不合適的燈光,電視。
第二、內部因素:餓了,累了,病了,沒有動力,感到厭煩,沒有興趣,焦慮,壓力和煩惱,消極的想法,白日夢,自己管不住自己,多動等。
5歲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訓練方法
第一、多玩棋類游戲
寶寶在游戲活動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穩定性會增強。因此,父母可以和寶寶開展有趣的互動游戲,這樣不僅能強化親子關系,還能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重點推薦玩拼圖、棋類。寶寶對這類游戲有時能達到十分入迷的程度,玩起來,二三十分鐘都不停止。還有個叫“猜猜看”的游戲, 讓寶寶將規定的幾樣東西看上5分鐘,然后撤掉其中的一個或兩個,請寶寶想想是什么東西被撤掉。
第二、玩撲克
可鍛煉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應能力。隨著能力的提高,家長可以增加難度,如增加牌的數量,變換牌的位置的次數和提高變換牌位置的速度。
第三、鐘表訓練
讓孩子拿一塊鐘表,看它1分鐘的走動,假如1分鐘內注意力沒離開秒針,就延長觀察的時間到二三分鐘。等到確定了注意力不離開秒針的最長時間后,再按此時間重復三四次,每次間隔時間10-15秒,若能將注意力連續集中5分鐘,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所感受的是不一樣的,這樣孩子也就會表現出不同,但若是孩子在4歲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的理解;或者是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就會發脾氣,還不會聽進去爸媽的話,那么4歲孩子不聽話脾氣大怎么辦呢?
4歲孩子不聽話脾氣大怎么辦
1、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
4歲孩子性格如此,其實是和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有關系。所以,家長平時要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教育,不要經常打罵孩子,而是要多給予安慰以及鼓勵,讓孩子保持放松的情緒,更好釋放心中的壓力,這樣他就能逐漸改變不聽話、脾氣大的性格。
2、家長要調整心態
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孩子在這個年齡就會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這時候要斬釘截鐵的拒絕,而不是因為孩子的眼淚而妥協。我們要知道現在的家庭結構一般是六個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也就是很容易出現溺愛的情況的。
所以,如果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家長并沒做出拒絕的行動,或者是語言上的拒絕。孩子慢慢的就會學會利用父母害怕他哭鬧的弱點,以此反復的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3、給孩子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
對于脾氣大還不聽話的孩子,這時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自己沒有被家長所理解,所以才會不開心、發脾氣。其實在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去傾聽孩子,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孩子的不好脾氣也就會逐漸消失。
4歲孩子不聽話脾氣大的原因
1、要求得不到滿足
我們都知道4歲的孩子雖然有了較強的表達能力,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愿,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并沒有被我們傾聽或者重視。這就會導致孩子心里感覺到很委屈,自己的爸爸媽媽怎么會這樣對待自己呢?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的重視,孩子就只能通過發脾氣來表現自己的不滿。
2、無法操控情緒
其實對于這些沒有什么人生經歷的4歲孩子來說,他們很難達到自我情緒的控制,對于他們而言任何情緒都無法被隱藏。大吵大鬧、哭泣都是他們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這不是孩子的無理取鬧,也不是孩子固執倔強的表現,其實僅僅是孩子在向父母發泄不滿。
孩子進入叛逆期,說明孩子已經開始獨立思考了,懂得了如何情緒宣泄,這其實是一件好事。但孩子過于叛逆就不好了,物極必反嘛。那么幼兒叛逆期怎么辦,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幼兒叛逆家長怎么辦
1、放下手機,陪伴孩子
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生活其實越來越不容易。上班是滿滿的壓力和心酸,下班卻還要強打起精神帶娃。真是大寫的累!很多家長,已經習慣了刷手機、葛優躺這種放松方式,雖是陪著孩子,卻一心兩用,大部分時間都是盯著花花綠綠的電子屏幕。
但帶娃其實是一場修行,娃仔很需要家長的陪伴,并且是高質量的陪伴。我們陪孩子的世界可以不用很多,但必須是全心全意,因為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當你一回家就充滿期待地呼喚孩子,立馬給孩子一個甜蜜的抱抱,孩子是可以感受到你的愛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心底那永遠都在的溫暖,不管他處在哪一個叛逆期。
2、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
家長可學著換位思考,假裝你就是孩子,想一下孩子為很么要這樣做。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不講道理”、“不聽話”,好奇心很強的他只是想要獨立探索,多嘗試,多體驗。
如果你每一次都是制止孩子的行為,不留情面地批評孩子,但其實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孩子的內心很受傷。
正確的做法是,盡量多創造一些條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適當的或充分的滿足后,他們的叛逆行為,叛逆性心理自然就逐漸減少。
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飯又拿不好湯匙,食物總是弄得到處都是,家長不應該嚴厲斥責孩子,應該和孩子一起玩,并且在孩子每一次準確把食物送入口中的食物,都毫不吝嗇地表揚孩子。
理解、尊重、暫時滿足幼兒的意愿或不合常理的行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迂回教育手段。
3、按下暫停鍵
當孩子沒有道理而又不能滿足他們時,我們可以稍作暫停,采取暫時不理睬的方法。慢慢地,讓孩子知道哭鬧、不滿是無法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的,同時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相比于那些用體罰方式懲罰孩子的家長,“學會暫?!笔且环N教育藝術。
要知道,小朋友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立心理及行為方式。作為家長,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適當地學會“不理睬”,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去思考,這對家長的成長是極其有好處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一天孩子會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進入到幼兒園當中,但是有的孩子在家的時候習慣了父母的包辦,離開自己的父母,會變得緊張,在社交當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那么幼兒交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法有哪些呢?
幼兒交往存在的問題
1、缺乏與同伴交往的興趣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在人們生活中也逐漸承擔起很重要的角色,動畫片和電腦游戲逐漸成了幼兒的最愛。幼兒有了它們,可以獨自呆上一個小時甚至幾個小時,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也不需要小伙伴們的陪伴。
這樣一來,動畫片和游戲就會逐漸代替了玩伴,幼兒對同伴就會喪失興趣,不愿意與同伴一起游戲。長期以往,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就會降低,與同伴交往的愿望也會隨之降低,從而影響著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
2、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
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里的寶,什么事都由他,要什么就有什么。入園以后,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仍沒有改變,在園和其他幼兒交往過程中總是喜歡發號施令,很少能夠顧及其他小朋友的感受,更談不上關心。長此以往,很多幼兒都不愿意同其游戲,致使這些自我為中心的幼兒慢慢被孤立,缺少朋友。
幼兒交往的對策方法
1、多帶寶寶見人
有很多孩子交往能力弱,是因為根本沒有跟別人交流的機會,每天只是面對父母和家人。這種情況父母要多帶寶寶到外面見見陌生人,多去找跟的小朋友玩,在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而且還要多帶他見一見父母的朋友,鍛煉他主動打招呼的能力。不要小看這個舉動,在鍛煉交往能力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如果第一次他表現的比較害怕,父母千萬不要責備,而是應該鼓勵,不然會打擊寶寶的熱情。
2、教會幼兒用表情和動作與人交流
現代教育告訴我們,教育形式要多樣化。孩子很多時候交往也不一定要語言,可以用不同的表情和動作表現。所以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訓練也可以安排很多形式。
比如可以安排幼兒進行動作和表情表演的比賽。在這種無聲的交流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用表情、動作、姿態與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幼兒在這種活動中,學會了如何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以及與人相協調。以后參加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歲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在應對不聽話的孩子時,都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時常會出現以暴制暴的教育行為。這樣的教育容易起到相反作用。所以各位家長應該找到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
3歲不聽話的孩子怎么教育
因為只有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夠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才知道應該怎么解決問題。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治根治本。而且站在他的角度還能夠感受寶寶的內心,更好的與他交流,增進親子關系。
當孩子出現不乖的舉動時,就說明他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產生了。這使孩子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乖的行為只是想要積極地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孩子3歲左右自我意識就已經開始形成,這使他必然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所以不愿意聽父母的話。這時候大人應該耐心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正確的決定。
平時生活中的小事情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做,不要包辦孩子的生活。讓他們有足夠的鍛煉機會,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比如平時可以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飯、選擇喜歡的玩具等。
如果孩子說出的想法是父母暫時無法接受的,那么,父母不要立即回絕孩子,而是要用商量的口氣與孩子溝通。
父母要跟孩子約定,只要各方面條件均已具備,就會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就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已經認真考慮了他的想法,孩子就不會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朝著父母大發脾氣,或者與父母對著干,而是會期待需求得到滿足的那一刻,并為之不斷努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們不可能要求他們全部都聽家長的安排和命令。如果不讓孩子發泄出自己糟糕的情緒,必然給他們心理產生極大的壓力,慢慢的就會阻止他的個性發展,讓他變成一個沒有自主思維的人。
太乖的孩子反而會失去主見,所以平常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發脾氣,接納他們負面的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不要進行任何教育,等他們冷靜下來之后再溝通。
5歲小孩注意力不集中,一般這種情況家長要特別注意。要知道5歲小孩注意力集中時間一般是20-30分鐘左右,如果小孩注意力能集中在20分鐘左右,是沒有很大問題的。但如果5歲小孩注意力集中不到20分鐘,那就要想想該怎么辦了。
5歲小孩注意力不集中該怎么辦
知道自己5歲小孩注意力不集中了,家長首先要找到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然后再適當的想辦法提高小孩的注意力,不要上來就要找解決辦法,原因都沒有找到,那么你找到這個解決辦法有可能根本就不可以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就是因為他對這件事情沒有興趣,所以產生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比如說他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說明老師講的內容沒有吸引到他,所以他覺得無聊了,才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甚至有的家長看到小孩在做事情的時候或者玩耍的時候,會出現打擾到小孩的情況,不讓小孩繼續做了,包辦了小孩后面所有的事情。這導致小孩從來沒有認認真真的做過一件完整的事情,那么他的注意力也確實是得不到集中的。
要知道,5歲小孩已經到了該立規矩的時候,這個年級的小孩是每個家庭的寶,所以一開始家長朋友都非常的溺愛,什么都想給孩子安排好,有的甚至是“要星星不給月亮”。
其實5歲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家長造成的。經常看到一個情況小孩本來在很專注玩一個玩具,這個時候有的家長會一會上來給小孩喝口水,一會上來給小孩吃點東西,一會又要提醒小孩上廁所。這種三番兩次的打擾小孩玩玩具的這個過程就是問題,很容易造成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當小孩被家長打斷后,他們想要再次重拾注意力玩玩具,卻不知道該怎么玩了。就這樣久而久之讓小孩的注意力變得不集中,甚至小孩做什么事情都變成三分鐘熱度,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家長過于打斷小孩,結果造成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所以,自己家里5歲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的話,家長先想想自己平常有沒有這樣教育小孩,如果有一定一定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
要知道小孩在非常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過于頻繁的去打斷小孩,可以先等小孩把這件事情做完之后,家長在去插手小孩的問題。
剛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個剛下凡的天使,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覺,總是一副可愛的模樣,讓人產生再生想抱抱的沖動??墒堑群⒆拥搅藘蓺q大的時候,他們突然變得固執、叛逆、沒有耐心,甚至還有一些暴力傾向,從天使變成了一個“小惡魔”。那么兩歲孩子脾氣犟怎么辦呢?
兩歲孩子脾氣犟怎么辦
1、打好預防針
事實上,當孩子想要擺脫家長的約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探索新鮮事物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說“不”來告訴家長,自己正在慢慢長大。所以,家長們先要給自己心里打好預防針,從內心接受孩子有這樣的行為。
2、把“講道理”換成“做示范”
當孩子不吃飯時,家長不要為了等他也不吃飯,這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好像不吃飯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孩子不吃飯時,家長們不用等他,自己開吃就好了。不僅要吃,而且要吃得很香,讓孩子看了也想吃。
3、試著說反話
當你說吃飯時,孩子要說不。那如果你說“我們不吃飯”,孩子會說什么呢?很多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條件反射地說“不要”,這不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嘛。而且當孩子反應過來之后,他自己也會覺得很有趣,反而樂得很。
4、給予孩子理解
一般而言,兩歲的孩子還處于語言學習的初期,掌握的詞匯較少,尚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就會很生氣,但是又說不出來,內心充滿了挫敗感,才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因此,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而不是采用打罵的方式制止孩子。
5、給予孩子建議
兩歲左右的孩子,對于生氣、沮喪等情緒具有一定的察覺能力,但仍然缺乏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家長除了可以語言引導之外,還可以試試把孩子負面情緒轉移到比較舒服和開心的情緒上來,比如和孩子玩游戲、讀書,外出活動等。
當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時,不要一味地妥協,更不要想辦法去收買,這樣才能避免孩子變得任性,提出更不合理的要求。
6、給予孩子安全感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少一些“厭惡式”的教育方式,多一些正面教育。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家長要尊重孩子,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態度,少一些比較和貶低的語言。親子之間積極的情感交流能夠降低孩子內心的焦慮,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變得更勇敢,探索欲望更強烈。
很多寶寶剛開始是很抗拒去幼兒園的。其原因可能是沒有了父母的陪伴并且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讓孩子變得拘束。對此只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就能讓孩子不抗拒上學。那么寶寶不想去幼兒園怎么開導呢?
寶寶不想去幼兒園怎么開導
1、詢問原因
既要找老師問,也要找孩子問。問老師,不能只問是否聽話,還要問吃飯、睡覺、入廁、學習、活動、交友等每個方面表現如何,從這一系列活動中才能發現孩子的顧慮到底在哪里。
問孩子,不僅僅用語言,還要輔助角色扮演,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大,很多事情描述得不準確,而在游戲中,孩子就能給我們展示一些問題。比如,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學一學在幼兒園怎么吃飯,如果有剩飯、說話怎么辦,吃完飯做什么事情等等,孩子就有能力用動作表演出來。
2、早上不要催促寶寶
在早上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們一定不要很著急,一直催促寶寶。因為不停地催促寶寶,他的行動并不會因此就快起來,同時還會給寶寶的心理上帶來負擔,會讓他們覺得去上幼兒園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絕對不能夠遲到,并且有著很嚴厲的規則,因此就出現了寶寶不想去幼兒園的情況。
媽媽們一定要讓寶寶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幼兒園,尤其是對于那些剛上幼兒園的寶寶來說,這對于他們愛上幼兒園的生活至關重要。
3、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作為家長,在孩子還沒有進幼兒園之前,要先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說帶孩子去陌生的環境玩耍,讓孩子鍛煉接觸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其次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獨立上廁所等,小孩子獨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孩子在幼兒園各方面的適應。
4、轉移焦點
我們可以每天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去問孩子一些這樣的問題:比如說,晚上你是想讓媽媽來接你呢,還是想讓爸爸來接呢?
那么這樣的問法呢,就是可以讓孩子的大腦里有一個必須要上幼兒園的潛意識,因為他現在考慮的問題已經變了:不是我要不要上幼兒園,而是我在幼兒園里的時候,我是等著讓媽媽來接還是讓爸爸來接。那么,當孩子的注意力開始放到這個問題上的時候,你再帶著孩子一路去上幼兒園,他就會欣然接受,因為他已經開始思考,我要怎么來度過在幼兒園的這一天。
5、多和孩子溝通
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后,是喜是憂,一定會放在臉上。跟孩子的溝通,就變得非常重要。開心的孩子自然好說,如果遇到不開心的孩子,怎么通過交流,獲取他們內心的需求,讓他們能以全新的心情去幼兒園,也是一項不容易的工作。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