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進入高三之后,學習壓力會一下子增加很多,如果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以及抗壓能力的話,就有可能會出現成績越來越差的情況。作為家長應該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疏導孩子內心的壓力,幫助他們重新調整心態。
高三成績越來越差是怎么回事
原因一:進入高三,學校課程基本結束,大多進入復習階段,考試范圍明顯擴大,且考試分值、形式和題型也逐漸向高考看齊,面對這些變化,孩子適應的快慢一定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短期成績上。
原因二:一部分考生會過度緊張,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心態會困擾很多學生,平時很活潑,心理素質很好的學生,也會出現一些起伏,情緒上的變化自然就會展現出來,不愿意與老師和學生進行溝通,變的沉默寡言,會造成精神的高度緊張,學習成績慢慢出現下滑。
原因三:如果孩子高一高二沒有認真學習,那么進入高三后成績下降則不難理解了。高三更為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尤其是在一輪復習中,各科目老師都會帶領學生對整個高中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和講解,從而為后續的復習打好基礎。如果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又何談提高成績呢。
高三成績越來越差怎么辦
方法1:高三幫助他們確立可能實現的目標。確立目標也是很重要的。不要期望他們一下子從倒數第一躍居前茅,幫助他們確立一個他們能夠實現的目標。如果他們能夠確立并且能夠實現目標時,他們就會有更大的信心取得更大的進步。
方法2: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焦慮,因為你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的情情,多談生活,再和孩子主動談及成績下降的話題,家長抓住契機,了解孩子平時對知識點了解的狀況、考試的心態等具體情況,針對性地幫助分析。
方法3:孩子最終能否成才,將來過怎樣的生活,對老師的影響不大,但是卻會影響自己一家人的幸福度。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家長,當知曉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時,應該主動和班主任溝通,以便爭取更好的解決方法。
方法4:家長要保持對孩子適度的壓力和期望,才能起到激勵作用。這需要家長在平日的生活中一邊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和學習狀態,一邊借此來進行對自己行為策略的微調,找到一個孩子最佳的承受能力區間。
方法5:高三對于成績一直優秀的考生來說,偶爾一次考不好,家長應該多鼓勵,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能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對于成績上下浮動很大的孩子來講,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歸納一下考試中的得失,屬于自己優勢的地方應該保留下去,屬于自己不足的地方及時發現,及時應對。
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大怎么辦
1、緩解高三孩子的壓力,家長可以通過將笑話的方式讓孩子大笑,在笑聲當中讓孩子的壓力得到緩解,在孩子面前不要將工作以及生活當中的負面情緒帶到孩子身上,總共就這20余天的時間了,不要增加孩子的煩惱,讓孩子輕松一些。
2、學生不能一味的讀書,要勞逸結合。體育運動是應對壓力的最佳辦法之一。在燦爛的陽光下繞著學校跑一圈,呼吸新鮮空氣,能感受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3、適時地娛樂,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及時排除心理壓力,合理的飲食調整,就能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從而順利度過高考關。
每個家長都希望能夠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因為這種性格的孩子更加自信,而且社交能力也會更強。在孩子三歲這個年齡階段比較依賴家人,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內心都會害怕而不愿意交流。那么對于三歲孩子不愿意說話怎么辦呢?
三歲孩子不愿意說話怎么辦
1、多溝通交流
很多家長不注意對孩子語言的啟發,而缺乏言語的刺激。所以,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鼓勵孩子多說話,給孩子多讀書以增加詞匯量,帶著孩子聽歌謠,做一些一問一答的小游戲,讀一些簡單的順口溜等。
2、設計角色游戲
當孩子被賦予一定的角色時,責任感會給他一定的自信和力量,同時也很有趣味性。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來玩游戲,比如讓孩子扮演小主人,負責接待客人,或扮演售貨員賣物品。這類游戲能夠幫助孩子了解不同場合的語言表述方法。
3、刺激語言動機
沒有動機就沒有語言,這一點對不愛說話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沒有語言需求就意味著沒有開口的欲望。所以家長要想方設法,調動孩子的說話需求,增加孩子的語言表達想法。比如利用食物和玩具開展親子互動,每天飯前、睡前激發孩子的內心需求等等。
4、模仿說話打開話匣子
大部分不愿意說話的孩子缺少語言組織能力,缺少口語經驗,所有的語言發育都從模仿開始。所以家長一定要多引導孩子進行模仿發聲,模仿開口表達。而且家庭里的交流應當要以普通話交流為主,盡量用統一的標準語言引導孩子模仿。
三歲孩子不愿意說話的原因
1、環境因素
家長沒能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比如家中語言交流少、家中口音混雜、孩子極少和家庭外的人接觸交流等等,語言環境單一會導致孩子的語言刺激不足,所以孩子會不愿意說話,或者少言寡語。
2、性格內向
如果本身父母的性格比較內向,可能平時交流的比較少,再加上父母更喜歡順從依賴以及聽話的小孩,因此他們不會鼓勵自己的小孩去結交更多的朋友,由于長期缺乏交流,就會導致孩子出現性格內向的情況。
3、缺乏安全感
孩子不愿意說話,也有時候是因為安全感不足,他不確定自己說出的話有沒有人聽,有沒有人理解,是否別人會喜歡。這種安全感的缺失,也會導致孩子想要規避說話帶來的風險,從而選擇沉默。
相信很多家長,在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之后都是無比憤怒的,甚至想沖到學校質問老師和欺負人的同學,但是這樣并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目的,家長這個時候需要冷靜,需要恰當的去和老師進行溝通,那么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怎么跟老師溝通呢?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怎么跟老師溝通
如果孩子在學校里受欺負了,家長也要和老師多溝通,讓老師在平時多注意觀察,對孩子們進行日常教育。家長也應該經常和幼兒園里的老師進行溝通,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里的情況,可以讓老師多發一些孩子在幼兒園日常活動的照片和視頻,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在幼兒園動態。
家長要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跟老師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家長可以告訴學校老師,自己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醒老師,在學校里面,孩子存在被人欺負的情況。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家長怎么辦
1、家長不要沖動,要去了解原因
要教育孩子,如果在幼兒園受到欺負時,一定不要害怕被報復,要告訴孩子媽媽知道,然后家長在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孩子受到欺負,做家長的肯定是難過的,看看到底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通過這件事教會孩子到底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不要因為一時沖動而造成更大的矛盾。
2、勇敢表達自己此刻的情緒
孩子被欺負后,都會有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鼓勵孩子釋放情緒,而不是默默忍受。
3、做理性的父母,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沖突
孩子終究要脫離父母,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父母無法時刻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孩子必須學會自己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面對學前兒童的沖突,父母既不能說置之不理,也不能為了避免沖突而將幼兒置之溫室之中,關鍵是要教會孩子自己解決沖突。
4、幫助孩子找出被欺負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在幫助孩子認真分析孩子被同學欺負的原因時,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孩子經常被欺負,可能是因為別的孩子太霸道了,告訴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孩子受了委屈后,要讓他知道父母是自己最堅強的后盾,不管發生什么,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父母永遠在身后支持他。
在成為正式的爸爸媽媽之前,我們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過憧憬:乖巧、懂事、活潑然而真正當父母了,卻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有些孩子小的時候都可乖了,但是稍微長大一點兒,就有自己的小脾氣了,任性、不聽話各種問題都接踵而至了。
3歲孩子任性不聽話怎么辦
第一,立規則。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愿與家長配合,是因為他不了解或忘記了行為的規則。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讓孩子體會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聲調,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堅定、溫和的聲調來對孩子說明或提出要求。這時我們家長要切記,在人多的地方講話要小聲點,這樣既不會妨礙別人,也容易讓孩子接受。
第二,獎罰分明,言而有信。
你可以事前告訴他,為什么應該做什么,并可以做什么,這樣做會有什么結果。三歲左右的孩子,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不要小看人家的智商。他做錯了,即便是自己已經受到苦頭了,你還是得像你以前說過的那樣,該懲罰懲罰,該獎勵獎勵,要做到獎罰分明,言而有信。這是你積累父母威望的根本。
第三,作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了解行動規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怎么做。
第四,耐心糾正。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一些不同類型的錯誤,長期下來,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為。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
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教育。孩子對人不禮貌或有其他不聽話的行為,父母不能“充耳不聞”,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如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禮貌、更不聽話。
孩子說不想上幼兒園怎么回答?孩子上幼兒園,脫離了父母的視野范圍,他容易感覺到恐慌,沒有安全感,再加上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差,所以容易動輒不想上學。如果家長不聞不問,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乖乖聽話上學,對他們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孩子會覺得上學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會越來越逃避上學,因此家長要慎重對待。
孩子說不想上幼兒園怎么回答
1、連哄帶騙型。
表現特征:有些孩子在新生時期,只要一提到上幼兒園,甚至有的早晨一起來,自己想到要去幼兒園,就會開始哭鬧,嘴里嚷著“不想去幼兒園”。
有的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會想方設法地先穩住孩子的情緒,認為只要先讓孩子出了門,或者是不哭了,就算達到目的。有的家長就會采用了欺騙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說,“我們不去幼兒園,我們出去玩”。
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被家長騙出家門以后,來到幼兒園的時候。家長的目的雖然達到了,但是孩子此時的情緒更容易崩潰,使孩子傷心難過的不僅僅是因為進入幼兒園以后的分離焦慮,更因為家長騙了自己。對孩子連哄帶騙,不僅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信任感,破壞親子關系。
2、強迫型。
表現特征:這類家長通常比較強硬,也不喜歡跟孩子過多解釋。當孩子提出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只會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必須去”。強迫孩子去上幼兒園,而不顧及他們的情緒,想用強硬的方式去逼迫孩子進入幼兒園。
對孩子的影響:這樣沒有考慮到孩子情緒的強迫式回答,對于孩子的分離焦慮來說會有加重的作用。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不被重視的,甚至有種被爸爸媽媽拋棄的感覺。
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使用如此強硬的方式,還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軟弱,缺乏獨立性。
3、順從型。
表現特征:這樣的家長,是比較嬌慣孩子的。當看到孩子哭著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家長就非常心疼孩子,并且會順著孩子的意思,如果他不想去,就心軟了不去幼兒園了。
對孩子的影響:這樣的方式暫時是看孩子不哭鬧了,但是這并沒有解決問題,而只是逃避了問題而已。孩子早晚還是要去幼兒園,還會面臨分離焦慮。現在家長的順從和縱容,只會讓孩子更難去適應,獨自踏入社會環境的這一步。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事事順從,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不管什么事情,必須隨自己的心意,否則就不能接受。家長不能一輩子把孩子放在身邊如此保護,這樣只會讓孩子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處處碰壁。
4、理智型。
表現特征:理智型的家長,從心理上是心疼孩子的,但是從做法上會較為理智地來處理這個問題。當孩子說自己不想上幼兒園的時候,這類家長會這樣做。
首先,同理孩子的情緒。擁抱孩子或是安慰她,讓孩感受到自己的傷心難過是被家長理解的。
然后,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我理解你,剛進入幼兒園,因為不適應,因為想家而難過。但是我相信你,可以慢慢做得更好。在幼兒園里可以學到有趣的知識,還能交到很多好朋友。等到放學的時候,爸爸或者媽媽一定早早就來接你。”
先同理了孩子的情緒,允許他哭泣,允許他將負面情緒發泄出來。然后再向他說清楚去幼兒園的必要性,和幼兒園里有趣能夠吸引孩子的地方。最后向孩子許下承諾,早早地來接她,讓孩子的心中有一個期盼。(注意,答應孩子的一定要做到。)
對孩子的影響:理智型的家長也更容易教出理智型的孩子,讓孩子漸漸明白,有些事情需要自己獨立面對。不僅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還能夠讓孩子的性格更為堅強。
孩子已經5歲了,有自己的行為能力,而且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是可以像孩子似的提要求的,并且還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孩子叛逆的問題。
5歲女孩叛逆期怎么教
5歲的女孩已經有自己的自尊了,而且自尊心也是很要強的。很多家長們會有打孩子的行為,認為孩子不打不行。畢竟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也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所以家長們也要學會給孩子面子,不能夠當著別人的面打罵孩子的,更不能在公共場合打罵孩子。
5歲的女孩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有時候會跟父母唱反調。但是對一個孩子來說,擁有自主意識并不是一件壞事,這能讓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孩子對是非的判定比較模糊,家長要適當引導,不能過度放任孩子。
5歲女孩處于叛逆期時,有時會采取激烈的措施來贏得父母的注意,例如想通過哭泣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這個時候家長必須有耐心,不要發脾氣,更不要打罵孩子,讓孩子冷靜下來,幫助孩子分析和改正。
5歲女孩叛逆,主要就是采取關心愛護說服教育的方法。一定要給孩子放松心情,不要采取訓斥或者是打罵,采取慢慢引導教育的方法。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主要就是采取心理疏導。孩子越小越好調整。陪他一起做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孩子們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所以說安全感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但是又非常難得的東西。例如,現在很多5歲的孩子都沒有安全感。那么5歲孩子沒有安全感怎么辦呢?
5歲孩子沒有安全感怎么辦
1、家長要把“批評、責備、懲罰”,換成“欣賞、鼓勵、支持”
孩子做錯事或者遇到挫折,內心已經感到很難過,爸媽們最好的教育就是先接納他們的感受,全神貫注的去聆聽孩子。對于遇到挫折的孩子,首先認同孩子的感受,幫助把孩子的感受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出來,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鼓勵孩子尋求幫助,不要扼殺希望。
對于做錯事的孩子,不要把他看做麻煩的制造者,要把他們當做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這里給出代替懲罰的方法:
①、想出一個點子來讓孩子幫忙;
②、表示強烈的不滿,但不進行人格攻擊;
③、闡明你的期望;
④、給孩子指出補救的方法;
⑤、讓孩子做出選擇;采取行動;
⑥、讓孩子體驗到不良行為的后果。
2、停止恐嚇式教育
經常對孩子講,“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或者“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很槽糕”,還有“你不這樣做,將來就不會生活好”等等,以為這樣對孩子講,孩子就會聽話,乖巧,其實反倒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感。溫和地對待孩子,才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3、我們要做一個可靠、信守承諾的父母
可靠的父母,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信任感,從而能更自信地探索世界。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感覺是不可信任的、不靠譜的,那孩子內心會充滿疑惑和防備,對外面的世界缺乏安全感,表現的謹慎、畏縮。
父母制定規則并信守承諾,這意味著只要孩子遵守規則,就可以得到預期的結果。這能讓孩子感受到很多事情是可預測的,內心是篤定的,從而獲得更好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不守承諾;那孩子會覺得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會得到什么結果。這種心態下,孩子可能會對父母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無法預測父母的反應或行為。
久而久之變得內向、沒有自信;又或者變得挑釁、無理,因為他們覺得規則是沒有意義的,就算遵守規則,也并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于是蔑視規則,作出挑釁行為。
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被家長各種伺候和照顧,漸漸的也就養成了十分蠻橫的性格,甚至有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還愛扔東西。對于孩子這種脾氣暴躁,還不愛惜東西的性格,家長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呢?
寶寶愛扔東西怎么辦
1、不要對孩子扔東西抱有過于關注的態度,也不要斥責孩子。孩子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如果你再三提起、再三強調或者斥責孩子的話,會使這件事情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到處扔東西,扔掉的東西會被損壞,還會丟失,有可能以后都不再回來了。必要的時候,把孩子扔掉的東西藏起來,給他一個懲罰,下次他再扔的時候就會考慮能不能再擁有的問題了,再扔東西的時候也不會那么不乖了?
3、家長可以不去撿拾寶寶丟棄的東西,在寶寶看不見家長的范圍實行可監控的隔離,即限定他呆在一處稍小的安全的范圍內,時間由家長根據寶寶的情況掌握。隔離結束后,一定要讓寶寶明白為什么他被隔離,大一點的寶寶應讓他自己表述出來。
4、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而是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逐漸冷靜。當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父母理解的,關心呵護的,他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孩子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5、孩子任性根本原因是孩子內心沒有一個規則,他只是在順從自己的原始欲望。所以在合適的年齡為孩子建立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東西真不是“大了自然就懂了”,要從小告訴孩子,規則就是規則,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
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
原因一: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借以發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現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原因二:孩子有了抓握能力,投擲能力時他會感覺到驚喜;當他看見自己奮力一扔,就能夠讓手中的東西飛離那么遠,就有一種成就感。
原因三:一般孩子沒耐心、脾氣大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失去了自己的掌控性。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而媽媽突然把電視關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看電視,所以就會做出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
孩子愛扔東西發脾氣怎么教育
第一、孩子往往會去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就應該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領路者”,讓孩子健康成長。如父母每當下班回到家之后,東西不亂扔,如果亂扔之后,也要及時的收拾起來,那么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之后,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會養成東西亂扔之后主動收拾的好習慣。
第二、幫助孩子說出感受,描述你所看見的問題。“我看到你生氣了,還把東西扔到了地上。”孩子可能不說話,也可能會哭,給他一點時間平復心情。
第三、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發泄生氣的情緒,比如在紙上亂畫、跺腳、在沒人的地方喊叫等等,只要是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就可以。
第四、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也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規定,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發脾事不是什么大事而過度包容孩子,有句話說得好:“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無理取鬧哭的時候,怎么勸孩子都無動于衷,甚至有些家長因此也變得急躁起來,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制止、帶走。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疏遠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時候該怎么辦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砸東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痛,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怎么這么不講道理?怎么這么不懂事!沒有禮貌!”之類;
2、當他們發脾氣胡鬧,講道理不管用時,不如適當冷處理,無視他們的哭鬧。別看孩子小,他們在發脾氣時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試探你的底線。這時家長一定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自己定的規矩不能打破。冷處理一下,要讓孩子明白胡鬧沒用,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全家人都要統一戰線。
3、家長不要孩子一哭就立刻妥協,因為這樣的情況只要發生過一次,孩子就會牢牢記住并熟練運用,因為他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不要在孩子的眼淚面前讓步,以免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4、等孩子哭得很累了,也很難受時,可以找一個毛巾,給孩子擦擦小臉,抱抱孩子,孩子情緒發泄后,也能聽得進大人講話,這時候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往往能夠接受了。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原因
原因一: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求助或者需求的時候就立馬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就會給孩子一個初步的認知,“我想要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當遇到一件事情,家長不想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孩子的方式來抗議,那就是哭鬧,大聲叫,在地上打滾等等。
原因二:本來與孩子約定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看見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上氣不接下氣而心軟。這樣如何讓你的寶寶遵守你約定好的規則,而且你孩子只要有這樣次的得逞,就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原因三: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表達,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們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知道可以通過哭的方式得到滿足,時間長了,他會形成一種習慣。
寶寶總是無理取鬧的危害
第一、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的行為。
第二、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第三、家長如果持續對孩子這樣有求必應,就會讓他在思維和行為上都產生一定的誤區,認為只要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長都會給予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無理取鬧,在一些行為上也會表現的更加的驕縱。
第四、通過哭鬧的方式得到了這個東西,就會覺得原來無理取鬧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效果往往更好,所以我為什么要好好說話,想要什么直接哭就都有了呀。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