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系。從孩子現有的行為習慣來看,他存在著一些基本品格的缺失。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無所謂的態度并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以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性格缺失。
為什么孩子會有無所謂的態度
1.家庭條件優越
父母唯錢是論,以錢為中心,整天忙于掙錢,而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孩子受其影響,覺得有錢就有了一切,而家里有的是錢,所以孩子也就沒有了自己的追求,對什么都無所謂了。
2.“遺傳”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對待事情就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孩子從小會模仿自己父母的做事樣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養成了“無所謂”的習慣。這也就人們常說的原生態家庭帶來的影響。
3.家長經常性的批評教育
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沒有鼓勵,只有批評,這樣經常的批評孩子,會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孩子容易形成抗拒型懶惰,為了無聲的對抗父母的批評,而選擇什么也不做。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惰性,心想:反正我做了,你也不滿意,只批評我,那我還不如什么都不做。
孩子無所謂的態度應該怎么辦
1.理解孩子的真是需求
孩子對大人的話無所謂,很多情況下是他有更重要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明白他的需求(比如親人的關愛和理解),并且真實地接納他的感受,他才能開始集中精力改變自己的情緒,從而表現出好的行為。
2.有意識地讓孩子有點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不是說教,而是引導去做。一是家長表現出對自己工作的熱愛,耳濡目染對孩子是一種熏陶。有點家長總是當著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工作、還抱怨孩子的作業多、壓力大,這種負面的影響也是耳濡目染的。
二是引導孩分擔一點小家務,一個人在付出之后得到他人認可贊賞的時候感覺是非常好的,這種認可和贊賞是真正的激勵。
3.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和孩子有關的事情盡量讓孩子做選擇
讓孩子自己承擔選擇之后的自然后果。自然后果可不是邏輯后果。畢竟孩子的人生很長,自己選擇的路,要怎么走,都要自己去決定。
4.掌握積極的歸因模式
要徹底擺脫這種“無所謂”的心態,必須首先培養孩子正確的歸因模式,教導孩子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等自己能控制的因素,有助于保持孩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動機。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