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一些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漸漸的長大,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步入青春期孩子回到家之后總是鎖門,把自己關在屋里里不愿意出來,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溝通,這樣的情況是十分不利于家庭關系的發展的,對此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孩子總是鎖門有啥辦法
1、孩子不會主動去找父母溝通,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的這種自以為是的“權威性”,父母總是站在一個制高點看待孩子,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愿與父母溝通。如果父母放低姿態,與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尊重,自然愿意認真的聽爸爸媽媽說話,以及做出相應的回應。
2、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回到房間總是鎖門,除開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有個人隱私觀念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自己創造出來的錯誤溝通模式有關。因此。當孩子在陳述自己遇到的問題時,我們父母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
3、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他既然已經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就說明他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們的觀點,給他隱私和空間。
4、帶孩子經常出去玩,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孩子的眼界以及對于社會的認知,還可以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在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同時,家長也可以對孩子做一些教育。
5、家長能夠與孩子聊聊心里話,也是讓孩子能夠與家長關系更進一步的基礎,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夠和孩子心靈貼的更近,從而讓家庭更加的親密,從而才能夠與孩子暢所欲言。
孩子總是鎖門的原因
大多數孩子群體進入“空間敏感期”的原因,是因為其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對自由的向往和憧憬情緒。孩子由于在年幼的時候長期受到父母的保護,因此,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由于思想或者是行為的成熟而產生的獨立愿望。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和父母的情感產生一些變化,這是由于父母越來越不懂孩子的世界。孩子每次和父母聊天的時候都以不愉快的結局收場,時間久了,孩子就不喜歡和父母聊天,這是一種割裂的表現。他們用關門的行為避免了與父母相處。
孩子的隱私意識就開始逐步建立,伴隨而來的,是對于尊重的極度渴望,然而在現實中,孩子很少能在這方面得到滿足,父母說話、做事,完全不考慮對孩子的影響,因此,他們只能通過鎖門這種方式,維護自己最后的一點尊嚴。
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交流的影響
1、孩子平時與最親密的父母溝通少又不順暢,很容易養成偏激內向的性格,進而出現心理封鎖現象,與其他人的交往也很難正常維持下去。
2、孩子回家之后就緊閉房門豎立高墻不讓人入內,也就沒法感受到親子關系中的被尊重、被鼓勵、被欣賞,進而很難奠定與他人相處的良好交流基礎,長大之后想要融入社會也會變得很困難。
3、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這也在于他和家長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孩子會覺得家長不夠理解自己,不夠愛自己,才會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抑郁寡歡,有心事不知道找誰訴說,遇到問題,更不會找家長傾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孩子也會因此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