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都會糾正他的錯誤,讓他下次不要再犯。可孩子年齡太小,并不能控制自己不去犯錯,家長如果只是嚴厲的教訓,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開始明知故犯。這讓家長也無可奈何,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屢教不改的孩子。
明知故犯的孩子如何教育
一、找到合適的懲罰措施
孩子犯錯了,而且意識不到自己的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屢教不改,這樣的孩子家長要給他個懲罰讓他記到心上里。但是懲罰孩子不能用打罵來解決,爸爸媽媽的打罵肯定不會太狠,傷個皮毛而已。
爸爸媽媽要找到合適的懲罰方式,讓孩子感到危機。比如禁止一周讓他看喜歡的動畫片,禁止一個月讓他玩手機打游戲,斷掉一周的零食,半個月不去吃美食等。還可以拒絕他去和小朋友一起去玩,罰他抄字貼,罰他跑步等。前提是實施的處罰方式,能深刻觸及孩子的切身利益。
二、告訴孩子懲罰的原因和結果
每次懲罰孩子要讓孩子被罰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為什么受懲罰,做錯了什么,在懲罰結束后要一定改正,并讓孩子懂得如何做才是對的。教育明知故犯的孩子要采取的處罰方法合適得當,可以讓孩子自主選擇用哪一個。
處罰的期間,爸爸媽媽必須每天強調孩子做錯的事情,讓他當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懲罰結束后,可以讓孩子寫個小總結,讓孩子從內心里真正意識到,總是做錯事而接受懲罰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三、不要馬上制止
看到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不要馬上制止,其實孩子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家長要探尋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比如案例中孩子旺盛的探索欲,就算孩子不能玩插線板,但是也可以幫助孩子尋找替代的方案。
關注孩子的需求宜疏不宜堵,孩子有動手的需求,我們可以看看怎么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拿一個沒通電的插線板,這樣就既安全,還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一舉兩得。
四、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同解決問題,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看到你非常喜歡探索,有動手的意愿,這樣很好!我們能不能一起探討一個方法,讓你又能動手,又不會危險。這時孩子就會敞開心扉,和我們溝通,只要溝通有效,我們就可以跟孩子制定一些規則,教會孩子什么可以玩,什么不能玩,這樣制定規則就會更容易,孩子也不再“明知故犯”了。
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解決
首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溫馨、寬松的家庭氛圍能有效幫助孩子緩解壓力。讓孩子盡情傾訴,當發現孩子情緒反常時,父母要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談心并引導孩子。永遠不要稱孩子為“壞孩子”,父母不能給孩子下徹底否定性的評價,要看到孩子的優點。
其次,適當的鼓勵和認可孩子。孩子們都是渴望得到大人的認可的。即使他們在做一件你認為不對的事情。你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先去認可他的想法和做法,然后等他的心情平復下來之后,再去表達你的意見,說出你認為的正確做法是如何的。給孩子一定的平復時間,再去認可和鼓勵他,可能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最后,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渴望獨立自主,所以在想法和意見上跟父母會出現分歧。這段時期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才能夠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變得更信任父母,愿意與父母敞開心扉。
如果父母只是單方面地去指責孩子,只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走越遠,導致親子關系之間出現裂痕。
孩子有逆反心理的表現
表現1:固執。比如習慣了媽媽講睡前故事,別人睡都不能替代媽媽;決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會堅持自己做,即便自己不會決不允許別人幫他做。
表現2:堅持自己的老習慣。比如孩子習慣了睡在床的左邊,如果把他挪到了右邊他絕不答應,他的物品也不能隨意移動。
表現3:喜歡否定家長。家長在征求孩子意見時,孩子總會脫口而出“不好”;家長不讓他做什么時,他會直接和家長對著干。
表現4:總是明知故犯。當孩子做錯事后,家長會告訴他正確的做法,但孩子還是不聽,明知故犯的犯錯,不聽家長的管教。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