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的世界和想法和大人的總是有所差別,溝通是一種雙向的行為,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完全聽自己的話就是乖孩子、能溝通,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是壞孩子、難溝通。學會與孩子溝通,是促進親子關系的關鍵,那么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1、態度上尊重孩子、平等對待
例如:在肢體語言上,盡量保持與孩子相等的高度,和孩子平等對話。在交流過程中,請尊重他的發言,不要因為他是孩子就隨意打斷他。認真的傾聽、詳細的發問、溫暖的感受孩子。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做絕對的主導者。
2、培養對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在溝通中就是我們如何去理解孩子?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有些問題可不是小問題。比如他和小伙伴吵架了,在成年人看來是一件小事兒,但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人際關系困擾,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努力站在孩子的年齡和角度,嘗試去理解他對事情的看法和觀點,然后幫助他一起探索解決問題。
3、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
中國式教育中,往往要求孩子聽話、順從,不茍言笑,禮貌待人。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人類是擁有著豐富情感的動物。在面對生活時,我們會開心,愉悅,也會焦慮、失望,所有的情緒都是我們內心世界最真實的體現。因此,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斥責他們,更不要露出嫌棄的表情,而是抱著孩子,接納他所有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告訴他,遇到這樣的事情,誰都會有不開心的表現。
4、孩子有反對的全力
孩子在不斷的成長,漸漸有了自己的思維和小小的判斷能力,父母應注意發現孩子的變化,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也許孩子的思維還很稚嫩;也許孩子的世界本沒有那么復雜;也許孩子有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要說,你懂什么,說的是什么之類的語言,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這點,經常忽視孩子的語言,漸漸地,你發現孩子不愿與父母交流了。小小的孩子雖然不懂什么是尊重,但是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尊重,并溫和的引導孩子的行為習慣,你的溫暖與堅持也讓孩子慢慢學會調整自己。
5、以理解孩子為主,換位思考更重要
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理解孩子并非是縱容孩子的不當行為,而是要在有效的溝通過程中轉變孩子的思路,孩子認知有限,對是非的判斷還不夠準確,只要我們態度溫和,慢慢滲透,相信“潤物細無聲”,相信“滋養教育”的好處是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