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每當到了寒假同學們都喜憂參半,喜的是終于放假了,憂的是如果不能利用好假期,成績一定會落后的,那么,寒假期間怎么提高成績。
寒假期間怎么提高成績
1、督促孩子按時作息。
學生一放假,往往就會產生一種想法,先玩上幾天再學習,早晨不起床,晚上不睡覺,經常晚上一兩點睡覺,早晨九、十點起床,家長疼孩子,也不舍得叫醒,作息規律完全打破了。試想,這種狀態還怎么學習!所以,從假期第一天起,就要要求孩子繼續保持按時作息的好習慣。
2、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
要養成晨讀的好習慣,飯前可進行一小時的朗讀,英語、語文、以及需要背誦的其他學科內容;上午下午可以分別分為兩大節課,每節課一個半小時左右,中間休息二十分鐘即可;晚上學習一至兩個小時。以上計劃小學生學習時間可以酌情減半,高中生大學生可以適當延長學習時間。
3、幫助學生做好知識的查漏補缺。
無論哪門學科,學習不好的原因都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那么,怎樣才能找出自己知識的漏洞呢?最簡捷的辦法就是做章節測試題。去書店買一套比較典型的章節過關測試題(有些老師都推薦了),每做完一個章節,對照答案評判正誤,錯的地方自然就找出來了,對應的知識也就知道哪里沒學好了,隨之看教材復習,加深理解鞏固,并進一步做題拉練,舉一反三,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自然會有臉大的提高。
高中寒假怎么提高成績
1、做好寒假學習計劃
對于那些既無輔導班可上,又無輔導資料可以參考,并且又很想利用寒假好好自我提升一下的同學,我們需要根據各學科的復習指導和自身情況制定寒假復習計劃。
2、分析自己、查漏補缺
學生復習中,一定要把握各科的復習節奏,無論是各科成績比較均衡的學生,還是存在偏科現象的學生,都要保證每天把各科目都兼顧到。對于偏科學生,在保證其他科目復習時間的同時,可以額外“加碼”。
3、關注外界、開闊視野
學生可以把重點放在閱讀上,假期是一個很好的閱讀充電期,去充實知識,豐富見識。同時可以多關注一些時事、社會等焦點問題和新聞事件,這對拓寬知識面、開闊寫作視野很有幫助。
其實孩子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相當于進入了小型的社會,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出現不合群的情況,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現作出一定的引導了。那么幼兒園不合群的孩子怎么引導呢?
幼兒園不合群的孩子怎么引導
1、首先家長要及時地和孩子的老師進行交流。
孩子在家中和幼兒園的表現不一致,歸根結底是家庭和幼兒園的環境差異較大造成的。因此,家長需要多和老師溝通寶貝的情況,并盡量營造“家園一致”的環境,這樣也有利于寶寶盡快適應幼兒園。
2、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的活動,鍛煉孩子的膽量。
家長應常帶孩子外出進行戶外活動,耐心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邀請有相近年齡的小孩的家庭一同進行。這樣戶外鍛煉,既可以讓孩子開闊心胸,逐漸敢于與他人交流,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讓愛喚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3、日常生活中還需要家長多多引導孩子。
家長要多引導孩子,教會孩子如何與人交往。有的孩子社交能力比較差,自然就不愛接觸其他小朋友,這個時候父母就要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融入到其他孩子中間,幫助孩子建立好的社交關系。
4、教會孩子要學會幫助他人。
人與人之間應該互幫互助,這也是大多數人有好朋友的原因。一個總是喜歡幫助他人的人,也必然會被很多人所幫助,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經常幫助其他小朋友,很容易就會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做孩子的朋友,這樣一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開始合群了。
5、父母該需要發現在幼兒園不合群的孩子的興趣點,打開孩子心扉。
父母是孩子小時候體會與人交流樂趣的最佳伙伴。在家里,父母應多觀察孩子的喜好,通過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或話題,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并引導孩子找到同學中的知心朋友,慢慢融入集體。
6、我們要給孩子樹立正確榜樣,讓孩子形成正確三觀。
其實很多時候在幼兒園不合群并不是孩子的意愿,只是有時候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與小朋友相處。所以這時候家長家長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樣,可以說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模仿大人形成的,所以,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是大人前期教育的最好方式。
4歲孩子在正常的成長中,應該是開朗的活潑的,喜歡和小伙伴一起玩一起鬧,可是身邊還是會有很多的小孩子不和別人一起玩,只喜歡一個人獨自在一個角落里。
4歲孩子不和別人一起玩怎么辦
形成這種情況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1、性格內向。
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不喜歡與人交流,主要取決于這個類型的孩子不喜歡說話,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玩,往往這樣的孩子特別的喜歡和自己的玩具玩,缺少了與人溝通的環節,于是有機會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由于不知道怎么才能融入小朋友的圈子里,再遭到別的小朋友排斥,于是就放棄了和小朋友玩而選擇獨自玩。
如果是孩子性格內向這個情況,就需要家長的參與。
爸爸媽媽主動的對自己的寶貝說,不要怕,和他們一起玩很快樂的,爸爸媽媽去和他們說,讓他們可以和你一塊,于是大人湊近那些小朋友,耐心的和他們溝通,讓自己的孩子融入到他們中去。
2、老人長期帶孩子。
工作壓力大,沒時間帶孩子,找保姆不放心,于是哄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老人的身上,老人帶孩子,怕磕到碰到,遭到小兩口的責備,于是限制孩子的自由,也不會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一直呆在家里,接觸的人少,久而久之孩子會不適應與人接觸,不知道該怎么與人接觸。
如果是老人長期帶孩子這個情況,家長要理解老人,有時間就自己帶孩子。
老人的想法是哄孩子就要對孩子負責,孩子的健康最重要,卻忘記了教育的意義,年輕人應該理解老人,多鼓勵老人帶孩子到周邊不遠的地方活動。年輕人有時間應該自己來帶孩子,給老人減輕負擔和心里壓力。
3、從小的教育。
這個和家長的性格有關,如果家長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那孩子也會從小學著這樣,見到熟人形同陌路,見到鄰居低頭而不語,都是不好的習慣。
如果是從小的教育這個情況,就需要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
見到熟人主動問好,見到鄰居主動說話,于此同時,要讓孩子學會主動問好,見到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要叫一聲,進商場主動讓孩子找售貨員阿姨詢問自己需要的問題。
4、被小朋友欺負過。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喜歡和小朋友玩,每個小朋友都不會抗拒,但是被小朋友欺負過的孩子也會出現不和別人一起玩的情況。
如果是被小朋友欺負過這個情況,給孩子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件事情。
家長告訴孩子,那個小朋友不是欺負你,他是認為你動了屬于他的東西才會這樣對你,其實他還是很喜歡和你一塊玩的,要是他不喜歡你那一開始就不跟你玩了。
5、缺乏自信。
家長看到孩子不會什么東西,沒有耐心的教孩子,而是一味的指責孩子,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東西怎么教你你也不會,你還能干點啥,日久天長,孩子就會產生自卑的心里,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敢嘗試,很缺乏自信。
如果孩子是缺乏自信這個情況,家長遇到事情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可以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什么都是可以的,建立自信心。
孩子6歲總是躲在角落里,不愿意跟其他孩子玩耍,帶他出去公園玩,也只是老老實實的牽著媽媽的手,不撒開,別的小朋友嘻嘻哈哈的一起玩,而自己離開一會兒孩子就哭,怎么安慰都不愿意跟別的小朋友一塊玩,遇到這樣的孩子,媽媽總是束手無策,那么6歲孩子社交能力差怎么辦呢?
6歲孩子社交能力差怎么辦
1、注意良好品行的培養
社交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一個人的品行不好,避而遠之,交往是難以進行的,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是最重要的。除了對孩子道德的培養,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語言習慣和行為習慣。
2、多實踐
光靠紙上談兵是不行的,關鍵是多實踐。讓孩子盡量多參加各種社交活動,首先要讓孩子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比方說運動會、郊游、義務勞動等。
既是一種社交鍛煉,又讓孩子在活動中學到多方面的社會方法。還應該多讓孩子參與家庭活動,并在活動中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禮儀知識。
3、要讓孩子多接觸
要讓孩子盡量的多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掌握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交往的技巧。如帶孩子去旅游,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而且可以接觸更多的人,可以學習一些電影里邊的一些知識,讓孩子認識更多類型的人,學會更多的交際技巧。
怎樣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1、讓孩子懂得如何交朋友
這時候的孩子未必能聽得進父母的建議,對繪本上的東西卻深信不疑。家長可以讓孩子多讀繪本,或者多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讓孩子通過故事的形式,懂得如何交朋友。閱讀的過程,也會讓孩子明白一些社交技巧和經驗,以及注意事項。
2、培養孩子的能力
要多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孩子身上散發的魅力和氣場,可以吸引氣場相似的孩子。孩子之間交流得多,他們獲得的經驗和認知也多,這樣有利于他們交到更多的朋友。
3、多帶孩子出去玩
孩子再聰明,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可能有社交經驗。家長一定要多帶孩子出門,讓孩子在小區里跟別的孩子扎堆,也可以帶孩子去兒童游樂園,那里有更多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耍。不要小瞧一次簡單的社交,孩子交友水平會逐步提升。
孩子天生愛玩,可總有一些孩子不怎么合群,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就要注意了,孩子從小社交差,長大后就會更孤單,甚至自閉,作為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變化,引導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正常社交。
6歲孩子膽小不自信的原因有多種,遺傳、性格、家庭或學校管理過于嚴格、與外界接觸太少、老人帶孩子、受過某種驚嚇等等。那么6歲孩子膽小不自信怎么辦?
6歲孩子膽小不自信怎么辦
1、要改變過于挑剔孩子短處的做法。
要去觀察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使他們重新體驗成功的樂趣,并重建自信。
2、要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碰到的困難和問題。
實際生活中,父母和老師很可能曾在不經意間對孩子說過類似“這么簡單都不會,你真笨!”的話語,也在無意間否定了孩子的能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于是,為了保護自尊,他們學會了沉默:他不說,你就不知道他會不會,就不會說他笨了。
3、要改變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不正確認識。
在孩子面臨失敗時,不要動不動就責罵他“笨”,質疑他的能力,發現他們是屬于不夠努力或是學習方法不對的問題才是家長的任務。家長還可以在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利用各種實例,教育他們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學習和訓練成果的一種標志,失敗只是代表學習程度還不夠,只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
4、要加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
爸媽們可以與孩子共同體驗失敗,如與孩子真切地談談過去的失敗經歷與體會,或與他一起參加角逐活動,共享成功與失敗。同時可以訓練孩子“負重”,即讓孩子承擔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定與贊揚,不努力就會失敗,就會受到批評和責罰。
自卑的孩子并沒有特定的年齡,所以不少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不自信、膽怯的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害無一利的,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3歲孩子不自信的表現,對孩子這種不自信的心理及時去引導。
3歲孩子不自信的表現
1、“窩里橫”
很多不自信的3歲孩子除了怕生的情況,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比較自卑。就是在外面是比較敏感、膽怯的,怕被別人笑話,但是在家里卻是另一副樣子,因為在外面積攢的負面情緒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會先顯露出來,在家的時候脾氣就會暴躁蠻橫。
2、遇到事情總喜歡往后退
自信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思考怎樣解決問題,而不會一遇到問題就覺得自己解決不了,然后輕言放棄。而自卑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時,第一反應是退縮,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3、沒有主見
任何事情,對父母總是言從計從,大人說什么都不出聲,其實是內心比較脆弱,缺乏自信,對周邊的事物有一種驚恐感,這些都是孩子信心不足的表現,這樣的孩子是很難獨立的。
3歲孩子不自信怎么辦
1、多鼓勵,多肯定
雖然孩子才3歲,但是他是已經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的,所以我們要想孩子自信,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也要對孩子充滿自信。就像之前那個女孩,很多人其實能力都很強,最后成就上的差別,就在于對自己的突破,有自信的孩子更有可能超越自我。
2、支持孩子適度冒險
鼓勵你的孩子探索新事物,比如嘗試一種新的食物,交往一個好朋友,或是滑下滑梯。雖然總是存在失敗的可能,但是如果不冒險,成功的機會就會少得可憐。
因此,在安全的范圍內,讓你的孩子去探索、去實驗吧,克制你自己想去干預的沖動。在你對他的保護欲和他解決新問題的需要之間取得平衡,這樣才能培養他的自信和自尊。
3、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避免使用絕對化詞語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批評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內疚感。一些絕對化的語言會導致批評過度。在跟孩子溝通時,如果父母使用了這些絕對化的詞匯,會讓孩子產生努力也不會被看好的感覺。
因此,過度批評往往讓孩子背負過重的內疚感,從而對未來產生消極的情緒,因為孩子會意識到,無論怎么努力都不會被父母認可,那不如什么都不做。
很多家長發現,上幼兒園的孩子經常在家脾氣不好,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是一臉懵,不知道該怎么辦是好,其實我認為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上幼兒園在家脾氣不好是什么原因。在想辦法解決此類問題。
孩子上幼兒園在家脾氣不好是什么原因
1、在幼兒園經歷了不愉快
孩子在家里,那就是家里的小太陽,所有人都圍著自己轉,但是到了幼兒園就不一樣了,老師不會一直關注著你,可能剛開始孩子也沒有朋友,不知道該怎么跟大家在一起玩,所以孩子會被失落,孤獨這樣的情緒包圍著。
2、孩子模仿家長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其性格表現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成型。如果孩子的父母就總是在家里大吵大鬧、拿腔作調,那孩子也可能會跟著模仿,形成類似的性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家長們不要小看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
3、父母過分溺愛孩子
盡管已經全面開放二胎、三胎了,但依然有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對于自己唯一的孩子自然是萬般寵愛,甚至溺愛。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自然是比較蠻橫的,可到了幼兒園、學校,沒人會再這么慣著他,就顯得很慫了。
孩子上幼兒園在家脾氣不好父母怎么教育
1、注意正確的表揚方式。
表揚是對孩子好行為的肯定,讓孩子能夠明白哪些行為是好的、是正確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選擇正確的方式。表揚要落在細節之處,點明孩子的哪個或哪些行為是正確的、有進步的,讓孩子明白自己因為什么而受到表揚。
注意表揚的頻率,不要過于頻繁地表揚孩子,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否則會讓孩子對表揚習以為常,并不在意。有針對性地表揚,可以促進孩子進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養成某個好習慣,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表揚。
2、看得見的肯定,讓孩子心中有數。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孩子堅持,更需要家長的耐心監督和鼓勵。在家中家長可以學習幼兒園老師的做法,對孩子及時進行正確的表揚,也可以使用“習慣記錄表”幫助孩子記錄,讓孩子逐漸從他律養成自律。
孩子上幼兒園在家脾氣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也要常和幼兒園來時溝通,注意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如果孩子有值得表揚的地方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稱贊,當然有需要改正的大方也一定不要拖延。
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被家長各種伺候和照顧,漸漸的也就養成了十分蠻橫的性格,甚至有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還愛扔東西。對于孩子這種脾氣暴躁,還不愛惜東西的性格,家長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呢?
寶寶愛扔東西怎么辦
1、不要對孩子扔東西抱有過于關注的態度,也不要斥責孩子。孩子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如果你再三提起、再三強調或者斥責孩子的話,會使這件事情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到處扔東西,扔掉的東西會被損壞,還會丟失,有可能以后都不再回來了。必要的時候,把孩子扔掉的東西藏起來,給他一個懲罰,下次他再扔的時候就會考慮能不能再擁有的問題了,再扔東西的時候也不會那么不乖了?
3、家長可以不去撿拾寶寶丟棄的東西,在寶寶看不見家長的范圍實行可監控的隔離,即限定他呆在一處稍小的安全的范圍內,時間由家長根據寶寶的情況掌握。隔離結束后,一定要讓寶寶明白為什么他被隔離,大一點的寶寶應讓他自己表述出來。
4、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而是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逐漸冷靜。當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父母理解的,關心呵護的,他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孩子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5、孩子任性根本原因是孩子內心沒有一個規則,他只是在順從自己的原始欲望。所以在合適的年齡為孩子建立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東西真不是“大了自然就懂了”,要從小告訴孩子,規則就是規則,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
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
原因一: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借以發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現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原因二:孩子有了抓握能力,投擲能力時他會感覺到驚喜;當他看見自己奮力一扔,就能夠讓手中的東西飛離那么遠,就有一種成就感。
原因三:一般孩子沒耐心、脾氣大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失去了自己的掌控性。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而媽媽突然把電視關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看電視,所以就會做出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
孩子愛扔東西發脾氣怎么教育
第一、孩子往往會去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就應該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領路者”,讓孩子健康成長。如父母每當下班回到家之后,東西不亂扔,如果亂扔之后,也要及時的收拾起來,那么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之后,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會養成東西亂扔之后主動收拾的好習慣。
第二、幫助孩子說出感受,描述你所看見的問題。“我看到你生氣了,還把東西扔到了地上。”孩子可能不說話,也可能會哭,給他一點時間平復心情。
第三、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發泄生氣的情緒,比如在紙上亂畫、跺腳、在沒人的地方喊叫等等,只要是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就可以。
第四、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也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規定,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發脾事不是什么大事而過度包容孩子,有句話說得好:“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無理取鬧哭的時候,怎么勸孩子都無動于衷,甚至有些家長因此也變得急躁起來,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制止、帶走。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疏遠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時候該怎么辦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砸東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痛,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怎么這么不講道理?怎么這么不懂事!沒有禮貌!”之類;
2、當他們發脾氣胡鬧,講道理不管用時,不如適當冷處理,無視他們的哭鬧。別看孩子小,他們在發脾氣時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試探你的底線。這時家長一定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自己定的規矩不能打破。冷處理一下,要讓孩子明白胡鬧沒用,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全家人都要統一戰線。
3、家長不要孩子一哭就立刻妥協,因為這樣的情況只要發生過一次,孩子就會牢牢記住并熟練運用,因為他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不要在孩子的眼淚面前讓步,以免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4、等孩子哭得很累了,也很難受時,可以找一個毛巾,給孩子擦擦小臉,抱抱孩子,孩子情緒發泄后,也能聽得進大人講話,這時候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往往能夠接受了。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原因
原因一: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求助或者需求的時候就立馬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就會給孩子一個初步的認知,“我想要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當遇到一件事情,家長不想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孩子的方式來抗議,那就是哭鬧,大聲叫,在地上打滾等等。
原因二:本來與孩子約定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看見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上氣不接下氣而心軟。這樣如何讓你的寶寶遵守你約定好的規則,而且你孩子只要有這樣次的得逞,就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原因三: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表達,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們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知道可以通過哭的方式得到滿足,時間長了,他會形成一種習慣。
寶寶總是無理取鬧的危害
第一、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的行為。
第二、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第三、家長如果持續對孩子這樣有求必應,就會讓他在思維和行為上都產生一定的誤區,認為只要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長都會給予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無理取鬧,在一些行為上也會表現的更加的驕縱。
第四、通過哭鬧的方式得到了這個東西,就會覺得原來無理取鬧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效果往往更好,所以我為什么要好好說話,想要什么直接哭就都有了呀。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